陳恒鑌:智能泊車
「炭燒牛肉乾」相信是大家喜愛的零食之一,閒來淺嘗亦是一樂也,但對於一眾駕駛人士來說,「牛肉乾」卻是他們擺脫不了的夢魘。此話何解?現時香港約有78萬4千部領有牌照的車輛,但泊車位卻只有約72萬個,簡單運算一下便可知道,每分每秒都有約5至6萬架車輛,無奈地處於違泊的狀態。
根據政府的統計,過去十年,私家車及客貨車數目由約42萬輛升至超過61萬的增幅高達45%,但同期相應的泊車位增幅只有9%;商用車輛數量於期間縱然下降了3%,不過泊車位竟下跌了5%。按數字看來,要加的加不到位,要削的卻「落刀太狠」。
用泊車位去制衡車輛增加是政府的政策,政策是否湊效大家有目共睹。早前政府在立法會中回應我們時稱,未來五年將可在合適的政府設施和公共休憩用地中提供至少1,500個公眾泊車位,這個發展是我們所樂見的。但過去十年間,單是私家車及客貨車的數目便加了近20萬輛,但未來五年才加1,500個車位,相信只能說是「滴」水車薪。
現時在內地,甚或是不少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等都已經採用智能泊車去解決車位不足問題,形式可以是圓軸垂直升降式、升降橫移式,以及俗稱「摩天輪」式的機械式停泊,運用智能建設及管理,可於短時間內提供大量車位,所佔用的土地、所需時間亦較傳統停車場大幅減少。
智能泊車,我們早於2015年已有提及,今年始見當局選定六個地點進行智能泊車系統先導計劃,包括荃灣區短期租約用地、上環中港道擬議的政大樓及深水埗欽州街及通州街交界休憩用地等,以「一地多用」的原則發展,善用珍貴的土地。局長把我們的建議銘記於心,我們相當感謝。雖云「慢工自可出細貨」,但單靠政府細水長流,泊車位增長長年滯後的情況,仍然會持續一段頗長的時間。
要快狠準地解決問題,除了要加快推動智能泊車外,當局亦應鼓勵私人市場同出一分力。現時每建一個泊車位連同通道等基本設施,所需要的樓面面積便約需要300平方呎,但當局現時只會豁免為建於地面以下泊車位的樓面面積,可是因著地下溶洞及填海區域等種種外在地理因素限制,並非所有地區都可以掘地向下發展。然而,地面上興建泊車位,卻又沒有樓面面積豁免優惠,在商言商,發展商興建地面停車場的意欲當然低之又低。所以,我認為,政府應考慮無論地面地下的車場都可以豁免樓面面積,使私人市場都願意做智能停車場。
故此,政府應考慮豁免地面停車場的地租地稅,提高新建屋苑增建泊車位的誘因,加速發展智能停車場,同時著力覓地提供泊車位,特別是在領展停車場附近覓地,一方面可讓領展有危機感,不會肆無忌憚地「加加加」,另一方面,亦可務實地解決駕車人士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