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君:迷霧當前!請香港冷靜一分鐘!

2019-06-13
安平君
傳媒及社區工作者
 
AAA

6月9日的大遊行後,多數香港人的日常話題都離不開《逃犯條例》,或支持或反對,各有立場,情緒高漲,大概都難以說服對方。但由當晚的衝突,演變到12日立法會門外的嚴重暴力衝突,事件已在快速變質,甚至已直接影響香港的根基與我們的生活。在此時,筆者以為香港社會都需要冷靜一下!哪怕只有一分鐘!

事情發展至此,複雜程度、演變速度、影響力度已經超出多數人的想像,民情激憤程度也大概已經超過2014年的「佔中事件」。對於事件的觀點與立場,大概社會上已經二元對立,涇渭分明,卻非本文焦點。

c1.jpg

政府公關越幫越忙

特區政府的危機公關處理能力,卻是讓筆者較為擔心的一環。從傳播管理的理論來說,危機事件處理得宜,可展示政府的緊急應變能力與溝通能力,換來的是民眾的信任;反之,會引發民眾對政府行政能力的質疑,甚至可能轉變成對政府的信心危機。

無論是警方說的24萬人,還是主辦單位說的103萬人,但從現場圖片可見,這次當是回歸以來最具規模的一次民意危機事件。特區政府是如何應對?特首林鄭月娥9號當晚第一時間作出回應,以強調政府已「聆聽了不同的意見」,「有效釋除早前提出的大部分疑慮」回應事件,但重申「《條例草案》將於6月12日在立法會恢復二讀辯論。」被認為是引發12日嚴重衝突的主要原因,因為她的回應被認為「無視民意」,她12日在電視專訪中落淚展示「母親的愛」,將別人斥責她的「賣港」的罪名演繹成「賣身給香港」,非但不能感動多數人,反倒激起更大的反對聲音。

12日立法會前的這場衝突,讓多數香港人的心情沉至谷底,筆者的WhatsApp與WeChat的不同群組中,大多都在圍繞這各話題展開熱烈討論,朋友之間各有立場,為此吵到面紅耳赤,甚至unfriend(朋友絕交)退群的情況也不止一個兩個。這說明事件對普羅大眾的情緒已經帶來極大衝擊,也正在撕裂社會,影響眾人的日常生活。

迷霧當前,勿以偏概全,勿錯判形勢

不少支持政府的媒體、意見人士也紛紛將9號與12號的兩場衝突的主因歸咎於「港獨」滋事份子受「外部勢力」的挑動,這樣的言論也同樣「達到」無視民意,甚至火上加油的效果。

筆者認為,在一場聲勢如此浩大的社會事件中,不會只有一個原因促成。「港獨」與「外國勢力」或者已經參與其中,但若指稱這就是示威者的全部,這不是以偏概全又是什麼?特區政府不需要,甚至不應該將所有與政府不同意見的群眾都推給「港獨」與「外國勢力」,這等於給了他們養分。分清楚示威者的主體訴求(甚至是多種訴求),並予以合適的回應,這是特區政府當前最需要處理的事情。

這場社會運動的主題是「反送中」,與「港獨」的「反中」是兩件事,核心原因是香港社會普遍對條例通過後的確保執行能力存疑,不等於對國家民族的背叛,這是政府絕對不能錯判的關鍵。勿讓別有用心的政治勢力,利用香港來打他們的戰爭。這當中的分別,不單是政府,就連每一個香港人也應該,需要冷靜一下,看清楚迷霧之中的問題核心!

行文至此,看到電視上又出現林鄭月娥的專訪,她在鏡頭前難忍眼淚,哽咽說出她對香港的感情。筆者不懷疑她對香港的感情,與對工作的專注,但錯的方法,越用力就越傷害,或者,林鄭月娥也需要冷靜一下,哪怕只有一分鐘,檢視一下為何一個法律條文的修訂,會觸發如斯大的民意反彈?民眾為何反對?理據何在?這不是一句「為反而反」就可遮住悠悠眾口。

蕭偉強、邱城武等七位前問責官員連署向現任政府提出訴求,值得行政長官細細思量。特首林鄭月娥6月10日曾公開表示,政府有責任收窄社會分歧,找出共識,期待她能坐言起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