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崇文重教

2019-09-05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9083.JPG

前幾天,筆者的妹妹帶著上中三的小女兒,在香港梅州社團總會領學奬。金額有五千港元,對孩子是極大的精神鼓勵。

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客家社團歷來有褒奬的習俗。筆者多年來接觸無數的社團大佬或宗親長老,無論來自粵東老家、馬來半島、台灣、南美洲的蘇里南,抑或非洲的毛里裘斯、留尼旺,都曾聊起客家族群獎學、助學的理念與行為。

IMG_9110.PNG

中國現代美術的泰斗林風眠。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中國現代美術的泰斗林風眠。他於1900年出生在梅州西陽鎮,父親是石匠,家中清貧。如果不是遠在印度洋深處的毛里裘斯林氏宗親會相助,鄉下孩子林風眠不可能到法國巴黎留學並成為世人尊崇的一代宗師。

筆者年前曾赴毛島,走訪在首都路易港市中心擁有大片土地的仁和會館。該客家會所成立於1905年,宗旨之一就是傳承中華文化,資助好讀書的寒門子弟。僑居當地的客家人還在1912年創辦了印度洋最早的華文學校(稱為新華中學或新華學校),附近的島嶼如馬達加斯加、留尼汪、馬約特的華人都把子女送來讀書,然後再負笈歐陸、北美的發達國家。

在筆者家鄉梅州各縣鄉村,宗族祠堂眾籌出資,幫助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家境清寒的子弟繼續深造的傳統,至今未曾中斷。

IMG_9101.JPG

1928年香港崇正總會客家子弟參觀宋王臺留影。

據梅州各地各姓族譜記載,客家人各姓的遠祖,甚多歷朝歷代從中原輾轉南來的名門貴族,甚至皇親國戚。明、清時代,梅州「科舉進士,舉子如雲」。憑讀書搏取功名,晉身上流的風氣盛極一時。

上星期,筆者在《思考香港》的專欄,介紹了元朗客家的大宅門。主人翁梁幹臣亦曾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慎德居辦學,為村民子弟受教育出錢出力。此一義舉善行雖在六十年代崇正新村小學落成停止,但當時富甲一方的梁老先生,仍在元朗買下的大片土地之中,撥捐出不少用來興建崇正學校和客家廟宇「萬福堂」。

IMG_9103.JPG

1934年香港崇正總會第一義校師生留影。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優良傳統,少年林風眠獲資助遠走高飛也許是幸運的,但卻是萬千客家學子的其中一個,是客家人眾志成城推舉有志青年奮發向上的一個縮影。

IMG_9104.JPG

寫到這裡,想起氣象學一個概念叫「蝴蝶效應」: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一個蝴蝶,微微扇動翅膀,在美國德克薩斯可能掀起「完美風暴」。客家人助學獎學的金額看似徽不足道,有時候卻足以改變胸懷凌雲壯志的青少年的命運。今時今日全球客家人才濟濟滿天星輝,恰似蝴蝶效應,是海內外客家人積腋成裘、聚沙成塔匯聚而生的氣象萬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