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出售公屋增居屋流動性 重建置業階梯

2019-09-24
 
AAA

house1.jpg

近日社會充斥怨氣,不少政界中人、學者,紛紛為香港把脈開藥,希望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有人將房屋問題定性為香港深層次矛盾,更有人認為發展商是香港房屋問題的元凶。的確,不少香港家庭都飽受房屋問題之苦,但若把問題矛頭直指發展商,則未免以偏概全。

畢竟發展商只影響私樓供應,而私樓供應又涉及政府賣地數量、改劃用地進度等。反而公營房屋供應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只是政府效率不足,公營房屋落成量長期落後,才導致供應日益緊張。若能加強公營房屋流轉,相信可大大舒緩本港住屋問題。

政府公營房屋建屋量持續低迷,當中的公屋及綠置居建屋量,明年將只達預期一半的約6,000伙。即使是資助出售房屋建屋量,未來五年也無法達到長策會每年目標的8,000伙,在2021/22及2022/23年度,預計只有3,000及3,500伙。 政府應在需求持續增加下,增加公營房屋流動性。有政黨調查顯示,近70%市民不滿政府公營房屋政策,若政府重推「出售公屋」,將有近60%居民會考慮購買現時居住的公屋單位。公屋戶子女成長,加上樓價高企,不少公屋戶都希望保留現有單位,供下一代有安居之所。

不少公屋住戶都已居於現有單位多年,不少家庭收入已較入住時改善,政府可考慮容許公屋住戶以市場價格一定折扣購買單位,但設立十年以上禁售年期,及限制轉售對象,只限轉售予綠表申請人或轉售予政府,防止炒賣;但同時可「藏富於民」,讓低下階層也能置業安居,自然可解決部分現時年輕人面對置業困難的問題,為社會注入穩定作用。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就源自政府於 1980 年代定下全民置業的目標,至今已有達82% 居民居住公營房屋,當中有多達95%是自置居所住戶。新加坡市民的安居樂業,讓不少每天為住屋煩惱的香港人相當羨慕。

至於增加居屋流動性方面,現時雖然容許居屋住戶補地價後把居所出售,但補地價金額不低,業主補地價後,往往把這筆金額轉嫁到買家,以致居民於市場的競爭力有限,而住戶也因此甚少把居屋放售,寧可放租甚至丟空。政府應考慮把補地價條件下降,如分期補地價或與業主分享出售後的成果,以提升居屋競爭力,亦增加居民的單位流動數量。

所謂「民無恆產,則無恆心」,不少市民都希望擁有自己的居所,安居樂業。透過出售公屋及減少居屋補地價金額,相信可大大加強公營房屋流轉,也可為基層市民重建置業階梯,間接推動私人租務市場及樓市的健康發展和選擇。

 

袁順圍

從事物業管理近十年,關心房屋問題,希望香港人住得好。工作離不開房屋,卻是無樓一族。喜愛大自然,熱衷行山及四處遊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特區政府本次收緊公屋富戶政策,是全面檢視、改善現行公營房屋制度的第一步。除了要加強審查機制、慎防公營房屋資源被濫用外,特區政府還需提供足夠的政策誘因,以提升公營房屋資源的使用率與流轉率。

    中評社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