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以「新型舉國體制」攻關核心技術

2019-11-11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cn.jpg

相隔了20個月後,一年一次的中共中央全體會議終於在10月底召開。19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文於本周二(11月5日)——也是中國第二屆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同天傍晚,由官媒發佈。

中國的黨政文件一貫以「長」著稱,讓許多人感覺抽象而沉悶,難有耐性讀完。不過,如果能與現實對照,官方文件的現實意義也將一一浮現。

比如,四中全會決定要在港澳特首的任免、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的解釋制度方面做出改變,建立健全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就有明確的現實指向性,一一對應2021年香港特首選舉,中央對特首人選的掌控能力,以及香港國安法立法等問題。

對比之下,2013年中共中央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對港澳台問題只寫了這麼一句:「擴大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而今四中全會的《決定》涉及港澳台的部分超過了1000字。此一時彼一時,香港局勢的急轉直下,已成為中國國家治理中的棘手難題,含義不言而喻

在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一句較少受關注,卻同樣不可忽視的新提法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何謂「舉國體制」?關注中國體育動態的讀者一定清楚,這是中國體育縱橫國際體壇,奪得碩果累累的制勝法寶。舉國體制沿襲於前蘇聯,指的是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目標,由官方管理機構在全國範圍內調動人力、物力、財力,集中選拔、培養、訓練有天賦的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爭金奪銀。

反對者認為,舉國體制導致體育淪為政治的延伸,為官員的指標服務,最終導致大量運動員退役後缺乏保障,資源浪費,還滋生腐敗,應該給予廢除,中國應學習西方實現體育事業的職業化與市場化。支持者則認為,舉國體制體現的正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即鑄造了中國體育的輝煌,還鼓舞了民族自信心,除了體育以外,中國的航天事業、導彈事業也都是有賴於舉國體制來實現。

其實,隨着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舉國體制在中國體育領域也在淡出,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中國輿論就出現了告別舉國體制的討論。如今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正式進入四中全會的《決定》中,這讓支持市場化、經濟自由化的中國知識分子再一次感到改革倒退而深深焦慮。

聯繫到現實,中國要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攻克哪項技術領域?毫無懸念,首先就是被美國掐緊咽喉的芯片技術,但相信還不止芯片技術。

去年以來,中國的中興通訊因「缺芯」而差點由於美國斷供而休克,依賴美國技術的中國華為也倍感壓力,這些事件深深震撼了全國。到了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透露,中國政府自去年以來已重視通過新型舉國體制來推動在「卡脖子」技術方面的提升。鄧中翰本人也向國家建議用「新型舉國體制」來實現AI芯片突圍。本次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可見相關建議已被高層正式納入。

在中美長期戰略對峙的態勢已然成型,高新科技掌控力決定了誰將在長期競賽中勝出。在中國執政者看來,以最拿手的舉國體制來應對來勢洶洶的中美科技戰,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同時,四中全會的《決定》寫明,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可見新型舉國體制還要納入市場經濟因素,不是對舊舉國體制的簡單複製。

有中國評論分析,新型舉國體制將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以商品導向,追求目標實現和效益並重,以解釋新型舉國體制並非走回頭路。當局能否做到這一點,外界拭目以待。而無論如何,新型舉國體制難免將成為美國指責中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採取不公平競爭的又一例證,就如「中國製造2025」遭美國一再批評一樣。

當然,只要美國不斷加劇對華壓力,中國也難免更堅持其傳統優勢。換言之,美國施壓固然將加速中國在部分領域的開放,也會促使中國在另外一些領域中強化原體制中的因素與成分,這就預示了中美貿易之爭、科技之爭、制度之爭,持續升級的態勢。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