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賣剩麵包加工又賣過?結果好味又環保
2019-11-18
AAA
香港人生活繁忙,不少人都會在早上「咬個飽」充當早餐。提起本港的特色麵包,菠蘿包可能是最多人第一時間想的答案,但別忘記還有經典的雞尾包!
相關文章:
茶記發生的「冤假錯案」:菠蘿包真係無菠蘿
雞尾包的餡料中沒有雞,據稱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年戰後物資缺乏,但港人對麵包仍不大接受,一些麵包往往即日未能售清,有店主為了不想浪費賣剩的麵包,於是把賣剩的各款麵包搓碎,再加進砂糖作餡料,重新製成麵包,在翌日重新出售。
由於就好像雞尾酒(Cocktail)一樣混合數種材料,雞尾包因此而得名。到後來,麵包碎被椰絲所取代,使雞尾包更為香口。
雞尾包製作成本不高,加上賣得較便宜,所以在銷量不錯,在戰後百物蕭條的日子,幫助了不少窮人度難關。
不過,消委會聯同食物安全中心就曾經測試市面上不同的雞尾包,發現雞尾包的鈉含量平均較菠蘿包高,平均總脂肪亦相對屬高水平。而進食過多的鈉和脂肪,會增加患上高血壓風險,引致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糖尿病等,所以即使好味,都不宜一次過進食太多,正所謂「少食多滋味、多吃壞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