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為何特區政府未能令港人安心?
疫情一天比一天嚴峻,香港人對病毒的恐慌與日俱增,香港人對口罩供應也看不到曙光。最近超市更出現搶購潮,儘管供應商及政府多番強調,本港的食物及日常所需品均供應穩定,廁紙每日都幾乎被搶購一空。有人嘲笑香港市民愚昧無知,竟然誤信網上謠言,筆者卻認為盲搶物資的亂象正反映社會對政府的極度不信任。過去一年,政府對市民作出很多呼籲,但市民聽得入耳的寥寥可數,那麼政府有否反思箇中原因呢?從過去兩個月應對疫情的處理,筆者只慨嘆特區官員還未懂得與市民溝通的公關技巧。
資訊科技發達的雙面刃
2003年「沙士」一役令香港人經歷沉重的教訓,但港人當年對疫症的恐慌遠比現在低。近日,與不少食肆東主閒聊,了解經營情況,他們指出「沙士」時市民雖有防備,減少外出,但早上總會到茶樓飲茶,甚至外出食飯。今次的新型肺炎,市民自我閉關,導致生意比「沙士」更差,根本無法繼續經營,相信不少食肆將會倒閉。
事實上,當年社交媒體及智能電話尚未興起,市民只可每天在電視及電腦前獲得有限的資訊,不會瞬間在電話看到各區的情況,或者是「中招」屋苑的嚴陣以待,其實恐慌感相對低。可是,隨著資訊渠道多不勝數及外賣送餐程式的興起,人們只要多付費用,就不用冒險外出用膳,對傳統食肆如酒樓造成極大的影響。
失信政府 謠言泛濫
科技發達令市民每天都可能接收數以百計的訊息,要求每一個市民查證每一個訊息的可信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世上仍有政府相信「謠言止於智者」,就已經是大錯特錯的想法。一般來說,普羅大眾傾向相信「權威說法」,「權威說法」可來自政府、專家或是具社會地位的人士。經歷六個月的社會運動,港人對特區政府信任度跌至極低,做成今天謠言泛濫的困局。在政府無法在短時間內重建權威和與市民的信任下,筆者認為能夠終止謠言,穩定民心的只有備受社會尊重的意見領袖。
簡單來說,如果政府公佈的訊息,獲得備受網民歡迎的人士如林日曦、王維基及沈旭輝等意見領袖加持,整個社會輿論就會徹底改變。可是,現屆政府最大的盲點正是「缺乏像樣的朋友」,每場戰役都是孤立無援,然後網上文宣未能即時回應,任人打擊公信力,最後徹底地與民脫節,期待市民頃刻間變成智者。
環顧最近特首回應傳媒的表現,筆者認為她用強硬言詞挽回民望「不會得逞」。即使官員被她「要求除下口罩」,筆者相信再與她討論公關策略也「沒有意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