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只會喊「武漢加油」,又如何?

2020-02-14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2-14 at 10.25.59.jpeg

網上圖片

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均有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至今尚未平息,帶風向的輿論自然此起彼落。有趣的是,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在其捐贈的抗疫物資包裝箱上,貼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標語,也能被人拿來做文章。

以台灣作家龍應台為例,她便在社交平台撰文,大談「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而你只會喊『武漢加油』」,反映「集體的語言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其成因則在於「集體的心靈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先不論龍應台那篇帖文的遣詞用字,本身訛誤甚多,她以人們懂不懂用典,或者詞彙量匱不匱乏,作為衡量人們的心靈是否粗暴,確實值得商榷。

自古至今,衡量另一個人的心靈是善是惡,從不是看對方懂不懂用典,亦不是看對方的學識或文學造詣,而是看對方的一言一行。畢竟,一個人懂不懂得用典,或者文學修為的高低,只能反映其學識及教育水平,甚至只能反映其閱讀習慣及寫作興趣。越愛閱讀古籍者,越能引經據典。

然而,一個人能寫一手好文章,心靈便不粗暴卑鄙乎?非也!明代內閣首輔嚴嵩乃進士出身,文章肯定了得,而且善於撰寫青詞,但他被後世唾罵,視作一代奸臣,可見懂否用典,或有否修辭能力,並不能反映一人是否心正也。

當然,今人即使學歷不低,但是普遍少讀古籍,不諳用典,跟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有着莫大關係。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為求知識文化能夠普及推廣,推崇白話文學,提出「八不主義」,鼓勵人們行文不摹仿古人,不強求用典,不避俗字俚語。及後,又有大眾語運動,進一步改革當時文白參半、濫用歐化語法的白話文體,致使華人的行文及閱讀習慣出現改變矣。

弔詭的是,即使連龍應台本人行文,其實也是用着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而非古代文人常用的文言文體。既然龍氏拿着用典的「風月同天」大做文章,把通俗易懂的「武漢加油」踩得一文不值,何故不摹仿古人,行文無一不用典乎?

當然,從龍應台的上文下理來看,她似乎想借那一句「風月同天」,暗諷內地官方文宣及口號詞彙匱乏。誠然,內地的官方文宣及口號,遣詞用字未必上乘,但是拿「武漢加油」做文章,則是有點讓人費解。

龍氏作為文人,應知不同的文體有着不同的功能,並要因應不同的閱讀對象,使用不同的修辭技巧。口號的基本功能,旨在激勵民心,言簡意賅才應是首要考慮。越是通俗淺白,越是簡潔易懂的口號,越是上乘。既然如此,「武漢加油」作為一句打氣口號,又有何值得貶抑之處呢?

況且,《毛詩序》有云:「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表達情感才是行文之基礎,修辭用典只為錦上添花。是故,「風月同天」也好,「武漢加油」也罷,只要武漢人民能夠感受到那份善意,便已足矣!龍應台在此時刻,竟然不是從人們的打氣口號,感受大眾為武漢人民打氣的心意,而是跳出來訕笑他人「言語貧乏」,這是心正之人應做之事不?這個問題,看倌自行判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