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强:預算案的土地房屋措施似計無所出
日前公佈的預算案,公眾焦點自然是政府派錢1萬元,畢竟「親生仔不如近身錢」,尤其是在社會動亂及疫情雙重衝擊下,發放現金無疑是「及時雨」。
然而短暫提振並不代表社會問題就能夠消弭,尤其是本港現存不少結構性問題,譬如土地供應不足、樓價與市民負擔能力嚴重脫節等,其實都需要有效的措施調整,從根本疏理問題。可是綜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政府在土地、房屋供應上似乎已黔驢技窮,計無所出,要達成市民安居樂業的願景比抗疫還要艱苦。
明日大嶼令土地供應充滿不確定性
預算案在中、長期的土地及房屋供應上,大多是羅列已進行的工作,例如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改劃房屋用地及發展棕地等。但如何加大、加快進程以達致增加供應,全然欠奉。至於與長遠土地供應掛鈎的『明日大嶼』,司長在預算案也只強調項目繼續推行,同時指出政府於工程撥款和運用上有監察機制把關。然而如何爭取市民支持、減少項目上馬阻力、項目的財務控制、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以至後備填海計劃等,政府仍一籌莫展,試問如何抵擋反政府陣營的猛攻?而一旦過千公頃的填海計劃被胎死腹中,那往後數十年香港的房屋供應和整體發展就成了死局,屆時民怨成為反政府陣營的最大資本。
需正視經濟下滑帶來的額外公屋需求
除長遠供應不明朗外,短期房屋供應在預算案內也未有因應經濟狀況作出相應調節。事實上在經濟不景下,作為住屋基本保障的公營房屋,其需求定必再加上升,這對現時平均已達5.4年的公屋輪候時間而言將帶來更大的上升壓力。然而政府對有關狀況似是無計可施,預算案內提及的公營房屋未來5年建屋量不但未有增加至《長策》的建議,甚至比去年12月公布的未來5年公營房屋建設計劃數字為少,同時亦未見有其他協助市民紓緩住屋開支的舉措,譬如租金免稅額以至租務管制等都未有推出。面對未來經濟下行時的失業、裁員潮,若公營房屋供應沒有增長,連帶房屋開支不跌反升,出現社會動蕩的機會必然提高。
儘管土地、房屋並不是當下經濟困境的觸發點,亦可能並非現時社會最關切要處理問題,無疑仍是本港一大社會矛盾。譬如在經濟不斷下行時,除了政府自己以外,預算案是否也可以有措施鼓勵大型發展商、大業主、以至領展、港鐵等企業作出減租安排,以令小商戶的營商成本減輕,與社會同渡時艱?同時,政府又是否可以加快利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可發展的私人農地,以加速住宅土地的供應?這些其實政府也可再作深入研究,從而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當前本港住屋的嚴峻狀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