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大灣區發展與香港產業政策

2020-03-12
 
AAA

12.jpg 

作者: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張冬教授
據一些媒體統計,中央政府去年二月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產業”一詞出現了高達95次,成為了幾個高頻詞之一。不過,“產業”一詞對於香港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香港當前以金融服務和貿易為主要經濟支柱,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 “產業空心化”,與“產業”的發展漸行漸遠。另一方面,香港特區政府在過去一二十年探索振興實體經濟的政策,儘管收效甚微,卻讓產業政策變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香港能否籍此契機依託於大灣區發展出合適的產業政策呢?

shutterstock_136963247.jpg
在學界,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存在諸多爭論。支持產業政策的學者認為,市場存在失靈,產業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場失靈, 解決資源配置和協調的問題。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比如美國,頒布的很多科技政策可以在廣義上被理解為產業政策。反對產業政策的學者認為,政府失靈是更大的問題,政府並不真的了解市場,很難制定出合理的產業政策。另外,產業政策的也容易被利益集團所利用,違背政策初衷。

shutterstock_16724935.jpg
香港之前的產業政策不成功,有諸多原因。香港之前的產業發展是被動的,二戰後香港產業的發展是國共內戰後中國大陸產業尤其是紡織業轉移的結果,當八十年代產業升級遇到樽頸時,又藉大陸改革開放的契機將產業轉移到了大陸。因此,香港政府並沒有引導產業發展的經驗。香港的官員也大多是沿襲了殖民地時期技術官僚的傳統,重政策執行而缺乏制定戰略能力。另外,也有人將產業發展的不成功歸因於土地問題,即地價高企不利於創業企業的生存。
筆者看來,由於大灣區經濟的快速崛起,香港在發展很多產業方面已經沒有了比較優勢。大灣區以深圳為中心已經形成了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相對完整的產業集群,能夠為企業提供產業所需要的配套服務,並依託中國大陸大量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資源,這使得在香港許多相關產業發展失去了優勢。在這種背景下,香港的產業更需要融入大灣區,整合大灣區的資源,才能夠有所突破。香港的產業資本應該積極參與到大灣區高科技企業的孵化中,而不是將目光僅局限於在香港創辦的企業。大疆的創辦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學習,選擇在深圳創業,或許正是由於深圳所具備的各種產業資源優勢。但類似這種情況,香港的產業資本應當對這類企業給予更大的支持,參與到高科技企業的孵化中。香港的高校科研實力強,也應多與大灣區的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增強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能力。與香港關聯的創業企業的成長又可以帶動產業鏈上相關香港本地企業,比如設計、品牌營銷、貿易等企業,有一些基礎科研也可以逐步依托香港高校和保護專利的法律環境在香港本地完成。總之,香港的產業政策沒有必要局限於本地,而是應當依託於大灣區積累產業投資的經驗,把大灣區作為產業鏈的一環進行佈局,同時也積極整合產業鏈上香港的本地企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大灣區的涉外律師事務,可謂好處多多,開放性更大,包容性更強。利用港深平台為機構和個人打官司,為民眾解難消災。涉外律師們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辦案,是不同法律制度下的中介人。從6月28日開始啟用的跨境律師,一個把月,已見業務開花結果。

    冰凌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