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手機大數據成就救援方案

2020-03-13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3-13 at 15.08.12.jpeg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所以危險是因為部分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病徵,既無發燒又無咳嗽,易令醫療人員誤判,增加了社區傳播的風險。

不過,若能以手機定位數據追蹤確診病例,並以用戶過去幾個月的手機信令和通話詳細紀錄(CDR)來掌握行蹤,便易於鎖定潛在病患,有助控制疫情擴散。

全球流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估計,五年後全球有超過七成人口即59億人使用手機,而現時用戶已有50多億,所以越來越多人倡議以手機數據來追查傳染病,或在地震時協助救援工作。

2010年,海地大地震導致10多萬人喪生,這啟發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一名學生,說服當地最大的電訊公司,免費分享地震發生前後的190萬名用戶的匿名通話紀錄,藉此尋找生還者,並救助流離失所的災民。據知,當時首都太子港有差不多四分一的居民被迫離開了家園。有了這些分析可令當局更清楚預計災民的流向,從而規劃相關的救援措施。

每年有不少人因為感染以蚊子傳染的登革熱而死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早前和新加坡合作,建立了四套預警模型。其中一個是以新加坡230萬人兩個月的匿名手機通話紀錄,追溯病發前人口流動的模樣。另外三個模型分別是隨機抽樣的人口流動、常見的或然率分布,以及用人口普查數據配合一個「幅射」模型來作預測,希望找出預防病情擴散的方法。

結果發現,以手機訊息和「幅射」模型這兩個表現最佳,能持續地把登革熱個案的地理位置分布預報出來,準確性達八成,顯示了出行軌跡和染病的關係,新加坡政府以此作為城市規劃的參考,以減低發病的可能性。

事實上,隨著都市化,全球已有超過一半人口居於城市,各地市政府要應對公共衛生的挑戰越見困難。正當全球努力尋找可行方案遏止下一場疫情發生時,善用手機大數據勢必成為不可或缺的防疫救援方案之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發展局委託項目管理顧問公司Oxford Global Projects的研究發現,近年香港的超大型公共工程項目普遍存在延誤、超支和質素等問題,工程延誤時間平均達34%。
    先進科技對大型項目管理而言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既可控制成本又能提升效率。當局善加利用之餘,更要加強內部對技術的認知和培訓,以免浪費資源,妨礙工程的進度。

    鄧淑明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