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時移勢易 港府應如何令地區人士配合抗疫政策?
香港電台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大量確診個案令本港公立醫院不勝負荷。港府因應情況,屢屢推出不同抗疫措施應對,是亡羊補牢,還是追落後?相信大眾自有公論。任何政策要成功落實,政府需要全社會,以至不分地區,各何政治光譜的政黨配合。回顧過去兩個多月的抗疫日子,港府似乎仍缺乏政治敏感度,令簡單的抗疫政策淪為政治角力的擂台。區議會選舉後,議會勢力大變天,泛民與建制地區力量大洗牌,政府應重新審視與泛民地區人士的相處模式,才可令抗疫政策順利推行。
區議會不再是政府的啦啦隊
建制派過去多屆主導區議會,某程度成為了港府的「地區樁腳」,又或者是政府的啦啦隊。當港府推行政策時,建制派往往動用資源及人脈,說服選民支持政府。然而,風水輪流轉,建制派因強烈的反政府思潮,被「攬炒」,在區議會選舉中慘敗收場。泛民在議會及地區中重執主導權利,整個「遊戲規則」就自然有所改變。
冷待反對聲音 是推動政策的絆腳石
泛民成為區議會的大多數已是不爭的事實,政府需要明白泛民區議員絕無誘因配合政府,或協助政府在地區作政策遊說。回顧新一屆區議會三個月的運作,官員與區議員在會上針鋒相對,火花四濺。泛民區議員「凡是政府政策必反」的做法會被選民看在眼裡,但這並不代表官員可以墨守成規,我行我素,無意改變處事方式,甚至視議員為世仇,拒絕見面,疏於解釋、說明政策,最終只會令政策事倍功半。
在地區設立指定診所及徵用地方作檢疫中心就是最佳的例子。當日政府宣布考慮在18區設立指定診所時,一眾泛民區議員群起反對,質疑政府未向區議會及市民充份諮詢,又擔憂選址接近民居及感染者前往求診期間播毒等,最後泛民區議員在多個地區發起遊行反對,導致警民衝突再現,更有暴力示威者放火破壞原被徵用為檢疫中心的粉嶺暉明邨。最終,檢疫中心不能使用,暴徒固然可恨,但政府又應否檢討呢?
加強與不同政治光譜人士溝通才是出路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政府自以為事態緊急,一廂情願認為公眾會支持及理解所有防疫措施,不僅是大錯特錯,更反映一眾官員的政治敏感度並未有因社會動蕩而進步。日前,行政長官對傳媒稱:「發現措施成效決定於市民支持」,其實是相當可笑。過往,官員只懂得透過大氣電波,錄音機般重複同一句說話,呼籲公眾支持政府決定,但當中解說往往未能服眾,最後成為反對措施的一大把柄。若政府當初願意走多一步,積極回應公眾及地區人士的意見,或許不會落得如斯局面。如果政府繼續冷待反對聲音,長遠而言對政府只會有害無益。
時移勢易,隨著政治局勢大變,政府如要順利在地區推動政策,必須摒棄「地區人士奉旨支持」的心態,不分政治光譜及立場,向不同持份者多溝通及多作解說,重新建立互信關係。此外,不論建制或泛民議員,也不應事事對立,放下非友即敵的心態。筆者希望新一屆的區議員,應以大眾福祉為最大依歸,即使與政府「道不同」,但應該以事論事,以「是其是,非其非」態度議政,別以政治掛帥,罔顧大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