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政府要吸納更多專才
政務主任一直被視為晉身高級公務員,甚至局長、司長的階梯,但不時有評論質疑其性質只是「通才」,在專業知識及人脈網絡方面,遠不及業界人員。不少政府部門,包括創科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都曾被質疑駕馭其轄下機構,制訂有關政策的能力,政府應檢視如何平衡管治系統的「通才」及「專才」需求。
政務主任平均每隔二至三年,就會被調派擔任各決策局及部門的不同崗位,本身未必具有關範疇的知識,而且每當較為熟習後就要調職,難免影響政策制定、資源調配等決策的深度。特區政府應檢討目前的選拔及培訓體制,包括讓目前的政務主任先到本地的專業機構,例如銀行或國際組織實習一至二年,助他們擴寬視野,累積專業知識和經驗。
另一方面,歐美國家都流行向各式智庫及專業人員組織邀請各式範疇的專才,經考核及選拔加入政府。例如美國專門研究經濟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責國家安全研究的哈德遜研究所,都為政府提供了相當多的專才。但要改變目前制度,非一時三刻,而一定比例的「通才」,亦可有效扮演跨部門政策的協調角色;要平衡「通才與專才」的需求,政府可考慮增設「專才版」的政務主任。
政府要管治體系內除了「通才」,也要有充足具質素的「專才」,日後成為公務員體系下的常秘、署長,甚至問責高官的接班人。政府可容許不同部門聘請不設調職的合約制非公務員政務主任,而香港目前有多個智庫及專業人員協會,曾提過不少政策建議,當中有很多建設性想法,更不乏熟悉不同公共政策的專才,絕對有能力勝任。
立法會內務委員會自去年十月至今,仍未能選出正副主席,更引發近日有關議員癱瘓議會涉「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的爭議,可見「藍黃之爭」衝突嚴重。透過檢討政務主任定位,可從不同政治光譜都吸納更多人才參與政策制定。這些人才能入政府,獲得除晉身立法會和區議會外的參政機會,亦提供誘因,使他們所屬的團體,由政治之爭轉為針對政策研究,大家無分顏色,成為未來的管治人才,一展服務香港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