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閒話客家才子張資平
本月一日張國榮忌日,筆者撰文談他的客家身世,收到香港眾多客家張氏點評。其中,香港特區政府前任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的母親張燦霞來信,說她也是梅州張家圍人。如此說來,與張國榮是宗親。
何志平的母親與筆者都是梅州中學的校友,不時在香港梅州總商會茶敘閒話家常。她說筆者文中提到的文壇名家張資平是其堂叔,「與家父張資魯,五叔張資珙,這一輩的兄弟都是用資字排名」。梅縣虹橋頭張屋,以及開枝散葉延展的張家圍,皆一脈同宗。
筆者是香港作家聯會的理事,對文壇中的人和事多一些了解。譬如,香港文化界都知道才女張愛玲,但對張資平則知之甚少。其實,沒有張資平,未必有張愛玲。這位享譽海內外的一代才女曾經表示,「迷戀張資平的小說並深受其影響」。
被譽為「中國現代言情小說的開山祖」,張資平在上世記三十年代紅極一時。上海文心社把張的作品《梅嶺之春》收入《現代中國小說文選》。該書序言把魯迅、郁達夫、葉紹鈞、茅盾、冰心、張資平、沈從文並稱為「當代小說界最負盛名的七位作家」,足見張在文壇的舉足輕重。
與張國榮同為梅州宗親的張資平,祖屋「留餘堂」是大型圍龍屋,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背枕周溪蘇姑寨,前臨半月池塘。禾坪竪立七座楣桿,來客一看而知此宅第出了七位舉人。
張資平1919年負笈東瀛,就讀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質科,但這位「理工男」卻在此期間展現出卓而不凡的文學天賦。他寫的《衝積期化石》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1921年夏,日本東京中國留學生寓所,聚集了可能是中國最早一批文藝青年。「文青」們包括學醫的郭沫若、學經濟的郁達夫、學軍事的成仿吾,還有學地質的張資平,組成了上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文學社團「創造社」。
學成回國,張資平先後在武昌師大、暨南大學、交通大學擔任地質學教授。1938年秋,張資平取道香港往廣西大學任教。所幸的是,他是一個沒有被自然科學耽誤的文學奇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壇健筆如倪匡,在幾家報章的副刊爬格子,賺取的稿費就可以買樓了。張資平可能是中國文壇寫小說致富的最早的踐行者,他當年寫連載的收入甚豐,在上海灘買了一畝地蓋起了頗為氣派的大宅。如今不論是在香港還是上海,寫稿買樓是天方夜譚了,買飯盒倒是夠的。
文藝評論家徐肖楠認為,張資平是「中國市民小說第一人」,「中國現代文學史少了他,絕不僅僅是少了一個張資平,而是少了海派小說,少了後來的施蟄存、劉吶鷗、葉靈鳳、張愛玲,少了王朔丶池莉」。
筆者頗認同這一評價。在香港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興盛於六十年代的所謂「三毫子小說」,可窺見張資平在三十年代開啓現代小說市井化的影響。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界線模糊為雅俗共賞。寫過這種「落花流水,閱畢即棄」三毫子小說的名家不少,包括筆者熟知的香港作家聯會同仁劉以鬯。曾經出任客家富豪胡文虎創辦的《星島日報》總編輯、文化圈人稱「鼎爺」的周鼎,還有金庸創辦的《明報》前總編輯的張續良,都是「三毫子小說」的一紙風行者。張續良在1960年「半譯半寫」的《蘇茜黃的世界》,可謂文苑奇葩而廣受關注。筆者依稀記得,香港嶺南大學曾在多年前舉辦「亂世桃花逐水流──一九四○及五○年代香港廉紙小說的生產及流通」國際學術研討會。
1938年,同是創造社成員,也從上海南遷的作家葉靈鳳定居香港,隨著歲月的積澱更成為香港地方史和風物誌的名家。同一年的秋天,張資平也來到香港,但卻沒有久留之意,旋即往廣西大學任教。如果他當年像葉靈鳳、張愛玲、金庸一樣留下來,香港文壇肯定添了一員虎將。
人生都有叉路,選擇往往不是「殊途同歸」,而是通往不一樣的遠方。一個留學日本、才華洋溢的文青,創造社最多產的成員,命運卻頗悲愴。張資平曾被標籤為「漢奸文人」,遭國民黨政府司法機關逮捕判監。中共建政之後,又因受中共地下黨負責人之一、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反革命事件」受牽連(潘是左翼作家,也是創造社成員)而收監。一代客家才子,最後病死在勞改農場。
作者郵箱:lammy1238@163.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