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生於斯 長於斯 我們是何斯模樣?

2020-04-20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4-20 at 13.19.53.jpeg

2020年,全球迎來新冠肺炎,大家的生活起了相當變化,一邊廂,人們都躲在自己的家,不敢也無法遠遊。另邊廂,全世界似乎都因病魔連繫一線,共同對抗惡疾,更凸顯世界不同部份,本來就是互相影響,無遠弗屆。

回想三年前差不多時間,我為「我們的香港故事」活動,擔任導賞員,帶領一群主要由內地在港工作和求學的年輕人組成的朋友,參訪銅鑼灣避風塘水上三角天后廟、怡和午炮、連接中環和山頂陡峭的舊山頂道等等,讓他們了解香港的發展歷程。

活動主題特別吸引我。生於斯,長於斯,我祖先也是在香港落地生根,參加的朋友來自五湖四海,作為導賞,我可以怎樣詮釋我成長的地方? 

導賞沿途,大家不只興致勃勃,了解景點背後故事,不少細節也成為他們的焦點,例如我們一行到了怡和午炮,見怡和集團旗幟飄揚,還有介紹午炮的牌匾,有參加者問我,這家公司標誌好像在內地見過。他問得好,怡和洋行早在清朝和民國年間在中國佔有重要的角色,至今內地仍存留了許多怡和昔日的建築。因此印證,香港的經濟發展、貿易聯繫,追根溯源,也是與中國、世界發展軌跡脫不了關係。

回顧過去,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歷程也幾經曲折。在歷史片段,香港利來利往,尤如海港的潮汐漲退,起落數番突破重重階段,方成為今天所見模樣。

其實,在別人眼裡,香港,以及生活在香港的我們,究竟是何斯模樣?又是什麼因素造就我們今天的模樣?

所以,透過《我們的文化根》專欄,讀者可以了解許多香港社會人文發展歷程,「知今天,知過去」,以一個個小故事,引領大家找回我們城市發展的根源,發掘它與世界的關係,以更廣博的視角在地球上看待我們的城市、我們的自身,展現自己在國際社會的丰姿。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周末港客北上消費過關大排長龍,與此同時,香港的獨特優勢吸引着內地人赴港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形成了一個香港、內地「雙向奔赴」獨特現象。

    薩日朗  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