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彌昌:香港戰役與特朗普的盤算
5月29日(當地時間),特朗普以「香港淪為一國一制」為主軸,發表了其對中國的檄文,令香港被徹底捲入中美新一輪角力的暴風圈之中。其實在去年反修例風波爆發前,筆者就認為美國一開始就可藉着削弱香港這個中國的最大資金來源地,打擊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來直接封殺中國(〈特朗普對華戰略與香港危機〉,2019年6月5日),根本毋須透過修例爭議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等手段──當時特朗普只不過想藉此敲詐中國多一筆,亦需要一個更好的口實,一併爭取國內支持,才暫時不下殺手。
香港戰役的本質
早前內地《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指中美之間的「香港戰役」已經打響。筆者對該評論不予置評,不過它將香港視為中美之戰當中的一個戰役,卻是恰當的。不少人以為美國是因為中國在香港實施國安法,而對之進行抗擊,然而實際上只是香港恰好成為疫情爆發後中美的首個聚焦點,雙方提早攤牌,香港問題充其量只是美國對華出手的口實而已。
事實上,早在特朗普公布對華的新措施之前,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已表示,美國歡迎任何在香港或中國內地的美國公司,將供應鏈和生產線遷回美國,美國將盡力支付全部費用和搬遷成本,可見華府依然在打貿易戰那一套,只是口實從去年的反修例風波變成了今年的國安法爭議而已。而現在更可藉取消《香港政策法》,正式展開它期待已久的貿易戰2.0和第二回合──金融戰。
儘管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強調美方行動只有一個簡單信息──「讓香港繼續是香港(let Hong Kong be Hong Kong)」,然而「香港戰役」作為美國的總體中國戰略的一部分,其目標不可能是為了奪回香港或確保一國兩制,而必然是透過削弱香港達到阻嚇、牽制、削弱中國的目的,不動搖到中國的根本是不會罷休的,過程中亦不會為香港停下來。
這不是「香港之戰」
這帶出了一個致命的認知錯誤──人們傾向將「香港戰役」與「香港之戰」兩者混為一談:如果這場是「香港之戰」的話,那麼收復香港本身就是目的,可是如果是「香港戰役」的話,意思就大不相同了──戰役本來就是戰爭中的一個局部,須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即使具有決定性作用,香港本身也不是目的。
由此可見,美方行動只是劍指中國,香港事後斷不可能回復到我們所希望保存的香港。在中美雙方不斷的制裁、報復和升級之下,香港不消多久便會被煎皮拆骨,亦唯有這樣,美國才有望達到其戰略目的。香港成為中美兩國的角力場的直接結果,就是事態變成完全由中美主導,選擇權已不在香港市民手中。未來可以預期的情況恐怕是中美纏鬥不休,香港卻化為焦土──這是中、美與香港的共業。
港人沒有幫助特朗普連任的義務
雖然特朗普對中國的聲討給予人們一種「美國來援」的印象,卻難掩這一切都是特朗普為了尋求連任,轉移公眾注意力的手段和把戲。對特朗普的行動拍手稱快的人,究竟有沒有想過,假如11月不是特朗普連任,而是拜登與佩洛西雙劍合璧,民主黨同時控制白宮和國會,在對華立場上豈會不比胡作非為的特朗普更強?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民主黨在制定有效和合適的對華策略,針對性地改變北京對香港的行為上面,更能準確拿捏,至少不會像特朗普般把香港當作導火線和炮灰。
上一次反修例運動已為特朗普贏得了首階段的中美貿易戰,這次又想藉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來博取連任──事實上是他欠了香港而不是我們欠了他,究竟香港要讓特朗普消費多少次才足夠?
750萬人的隆中對
目前香港局勢最複雜和弔詭的地方,就是面對北京的壓力,香港本已應付不暇,但現在還要應付特朗普的「肢解」,可真是背腹受敵,情況比之前更為嚴峻。
正如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戴雅門(Larry Diamond)在一個訪問中指出,在短期策略而言,香港須避免不必要地挑釁北京,同時提高中國及香港領導人打壓香港僅餘的自治的成本。同樣道理,香港亦須提高美國任意取消香港僅餘的特殊待遇的成本,否則香港將永不超生。簡單而言,香港需要巧妙地緩住穩住兩邊壓力,借力打力,再從中找出一條生路。
現時香港所面對的前途與戰略問題,就如同750萬人的隆中對──香港猶如新野小城,毫無戰略縱深,一旦大軍掩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必須另覓出路。
從去年反修例風波至今的經驗可看出,香港問題並非單純歸邊便可解決的問題,建制派與民主派分別向中美靠攏,企圖借用大國的力量壓倒對方,只是令情況更一發不可收拾,香港及一國兩制危在旦夕。所以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香港要有一股以香港為本位,從香港的自身利益出發,不為中、美服務,不想香港就此毁滅的聲音──我們須集中這股聲音與力量,讓外界知道港人的真正意願與利益,令香港及一國兩制得以進入下半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