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地攤經濟的是與非

2020-06-15
 
AAA

2212.jpg

這些天,在中國大中城市消失了一段時間的地攤又出現了,還帶熱了一個比較學術的名詞:「地攤經濟學」。

所謂地攤經濟就是在集貿市場或街邊擺攤賣東西,北京話叫做「練攤」。「練攤」者大多售賣生活日常用品和快餐類食品,顧客主要是收入不高的居民百姓。

上世紀80年代後,地攤經濟在中國各地蓬勃發展,許多現在大名鼎鼎的企業家都曾有過擺地攤的經歷。比如,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當年擺攤賣過減肥藥;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蹬着平板車賣過運動服;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賣過光盤;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浙江義烏賣過小商品等。

改革開放初期,在物質匱乏、流通渠道不暢、就業困難的大背景下,地攤經濟為中國搞活市場、解決就業、推動經濟增長立過汗馬功勞。但近些年來,地攤經濟的光景大不如前,在許多大中城市還成了被限制甚至禁止的對象。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購買商品的渠道大大拓寬了。除了正規商場增多,電商的興起已經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地攤經濟的空間。同時,大中城市管理者出於整治環境、提升形象的考量,開始規範和取締集貿市場,佔道擺攤的小商販更是城管驅趕的目標。

這幾年,有關城管與地攤攤主之間的衝突沒少吸引公眾的關注。雖然輿論對處於弱勢的流動商販抱有天然的同情,對城管的一些不文明執法行為多有譴責,但地攤經濟在大中城市逐漸沒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如今,在冠病疫情影響和中美矛盾加劇的衝擊下,中國經濟又面臨新的困境,保民生、保就業成了官方的頭等大事。地攤經濟重登大雅之堂,就連中國總理李克強也在記者會上親自為地攤經濟站台。

目前,中國已有近30個城市和地區出台政策支持地攤經濟。地攤經濟能否恢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也在中國輿論場引起熱烈討論。

不過,輿論有關地攤經濟的討論,很多是帶有調侃性質的段子。一些身家過億的總裁也宣稱自己準備出門擺攤,用擺攤的行為藝術讓自己蹭蹭熱點,做做廣告。一些官方媒體也開始宣傳地攤經濟的好處,並羅列某些「練攤」者的成功經驗。

對那些真正需要通過擺攤討生活的基層百姓,官方重啟地攤經濟當然是一件好事,至少為他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門路。但是,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國經濟和社會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地攤經濟可以是增加民眾就業和收入的一個渠道,但要做大做強,恐怕已時過境遷。

與正規商場相比,地攤經濟基本不用租金,所受監管也十分有限,這是地攤的優勢和利潤來源。但正因如此,地攤所售商品的質量、尤其是食品衛生是否合格等問題,也會讓消費者心存疑慮。畢竟,現今的消費者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消費者更為挑剔,地攤經濟很難再有當年龐大的消費群體。

對於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來說,地攤經濟的復蘇更加艱難。這不僅是因為很多消費者的觀念已經「升級」,也因為城市管理者不願將過去幾年整治環境的努力付之東流。

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前天宣布,針對當前北京市個別地點出現的擺攤設點、佔道經營等違法行為,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要加強執法檢查,依法處理這類擾亂市容環境秩序的違法行為。

《北京日報》下屬的微信公號「長安街知事」前天也發表文章,直指「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文章說,地攤經濟是否適合一個城市,要由這個城市的定位做出判斷和選擇。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不能盲目跟風。

也就是說,北京市管理者不會讓地攤經濟在北京捲土重來,其他一些大城市也有可能會效仿北京的做法。

但作為一種對困難群體的幫扶手段,地攤經濟在中國廣大中小城市和農村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官方在放開和扶持地攤經濟的同時,也須對其進行必要的規範,不能讓地攤經營場所成為髒亂差和劣質產品的代名詞。否則,地攤經濟恐怕達不到保民生、保就業的效果。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賣崽青蛙」走紅,既折射了經濟不景氣大背景下民眾艱難維生的現實,也展現出中國老百姓百折不撓、隨機應變的韌勁。相比之下,部分地方政府的處理方法顯得古板而僵化。
    「賣崽青蛙」不會持續走紅,就如地攤經濟不是振興經濟的長遠之計。但即使是作為臨時止痛藥,它們也能為舒緩就業壓力、穩定民眾收入發揮一定作用。只要「青蛙」們沒有對公共秩序造成重大幹擾,他們就理應在城市裡有一席容身之地,而不是成為圍追堵截的對象。

    陳婧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