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緩和中美關係需破除兩大迷思
當地時間11月17日,拜登公佈了9名白宮官員人選,其中包括白宮副幕僚長、總統高級顧問和總統法律顧問等職位,承諾將重建美國與全球的關係,並向世界傳遞了「美國又回來了……。美國不再是單槍匹馬」這一重要信息。
拜登上台後,重返多邊主義和強化盟友關係是其最主要的外交主張,美國內政外交變化可期。與前朝相比,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在某些方面或更為強硬,中美關係的前景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已成跛腳鴨的特朗普政府並未停止對華打壓,11月17日,在美國海軍潛艇協會年度專題研討會上,美海軍部長肯尼士·佈雷思韋特表示「美國無法單獨與中國抗衡,太平洋地區乃至全球各國需要在軍事和經濟上相互提供幫助,才有機會遏制中國。」呼籲建立一支更靠近印度洋和太平洋十字路口的新艦隊「第一艦隊」。
在港府上周DQ四名「攬炒」議員後,11月18日,美國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五眼聯盟外長發表聯合聲明,質疑全國人大常委會11日通過的決定「似乎是有預謀行動的一部分」,旨在「讓一切關鍵的批評聲音噤聲」。日前還協調五眼聯盟發表了涉港聲明。看來,特朗普政府的一些極端做法木已成舟,即使拜登有心推倒重來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前幾天,奧巴馬時期的副國務卿布林肯接受採訪時表示:「拜登認識到我們不應該是世界員警,但也認為世界不會自行組織起來,如果我們不這樣做,要麼別人會以另一種價值觀來干預,要麼沒有人會組織,然後我們就會陷入混亂。」顯而易見,美國對華政策定位早已陷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怪圈,中美價值觀之爭是長期的,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消失。
然而,不管怎麼說,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交惡終非幸事。當今世界,到處充滿著矛盾,國際社會要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全球性挑戰,僅靠美國一家是遠遠不夠的。如今白宮易主在即,中美之間至少多了一些尋求合作的可能,儘管「這並不總是容易的,但還是有可能的。」
毋庸置疑,中美之間雖常惡語相加,但還是存在很多共同利益,也有合作共贏的基礎。要引導中美關係擴大合作面,減少分歧點,和平共處,避免誤判,必須破除兩大迷思。
首先,愚者以幻為真,對美國而言,必須放下有能力在國際上孤立中國的執念。只有一念放下了,才會萬般自在,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聯手中國共創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誠然,中國的崛起確實引發了一些國家,包括一些鄰國的不安,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會選邊站隊,向美國一邊倒。事實上,大多數國家對新冷戰不感興趣,不願捲入中美爭拗。
11月17日,在第三屆創新經濟論壇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回答是否願意加入拜登政府的反華聯盟提問時指,現已不是冷戰時代,沒有國家會加入一個反對中國的聯盟。不僅新加坡不會加入,歐洲國家也不會加入這樣的聯盟。「很多國家願意和中國做生意,比如,歐盟正試圖同中國達成一項投資協定,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早些時候,印尼前駐美大使、前外交部副部長迪諾‧賈拉爾早些時候表示,對於美國強烈要求反對中國的政策,東南亞並不認可,也不會同意。在疫情的關鍵時期,許多國家都需要倚靠中國的新冠疫苗來重振國內經濟。印尼不會與美國、印度一起加入「四國聯盟」反華。
他還稱,如果有什麼事很清楚的話,那就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已去意識形態化,沒有人真的相信中國的政治意圖是將東南亞國家變成共產主義。中國的戰略意圖不再是傳播共產主義,而是戰略接納、經濟接觸和政治影響力。
看衰美國孤立中國前景的不僅是外國人,在同一論壇的討論中,美國前國務卿、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之稱的基辛格同樣警告稱,民主國家應該在由共同信念決定的情況下進行合作,「但如果是為了針對某個國家而形成國家聯盟,是不明智的」。
由此看來,美方要建立廣泛的反華聯盟圍剿中國恐是異想天開。不論是美國政界,還是智庫,抑或五角大樓,對此必須有理性的認識。否則,逆勢而動,損財耗力,十有八九是勞而無功。
第二,智者見幻即離,對中國而言,某些人要審時度勢,避免輕易被美國衰弱論衝昏頭腦。
與以往不同,這次新冠疫情爆發後,由於美國的缺位,全球領導力出現真空,多邊機制失靈,各國多半是各自為政應對疫情,即使最有凝聚力的歐盟,成員國也內尋解決方案。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指,「以任何尺度衡量,無論是在公共衞生還是經濟政策方面,全球回應緩慢和雜亂無章得不可接受。」
造成這種局面美國難辭其咎。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特朗普治下,美國抗疫昏招頻出,自身不保,難以給其他國家提供幫助。另一方面,美國決定停止向WHO出資,一度威脅採取保護主義措施限制向鄰國出口醫療必須品。
特朗普還利用疫情危機以「戰時總統」形象拉選票,繼續推行排外的身份政治,加劇了美國社會經濟的分裂,暴露了美式政治體制的局限性,以及信息來源的爭議性。國際格局變化之快,令人始料不及。
上世紀四十年代「二戰」結束時,美國全球領導威望如日中天,成為戰後全球經濟、衞生和安全規則的總設計師,「固一世之雄也」。誰曾料到,美國政治兩極化波及外交領域。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美國變得越來越不靠譜,成了規則的破壞者,全球影響力和道德燈塔形象嚴重受損。
隨着中國的強勢崛起和俄羅斯叫板,全球政治和經濟實力出現轉移,加之新冠疫情暴露了西式民主機制的一些弱點,有分析稱,美國已不再是全球唯一的大哥大,國際地位也不再不可挑戰,從今往後,國際社會欲指望美國發揮領導作用或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了。
新冠疫情擾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只有戰爭時期才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目前,美歐尚未制定一致的應對措施,今後幾年,拜登政府要在全球公共衞生、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領導作用恐會力不從心,很可能會將更多的關注力放在如何保住全球主導大國的位置,而不是簡單地尋求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專家認為,這場世紀大瘟疫將對全球社會、政治和經濟格局產生深刻影響。所幸中國成功控制了疫情,贏得了戰略主動權,對全球經濟復蘇重啟意義重大。有理由相信,疫情過後中國將變得更加強大。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美國從此走向衰弱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對美國面臨的危機要有理性的分析,不能一廂情願地選擇性思考。迄今為止,美國在全球依然佔明顯優勢,這不僅體現在軍事、經濟和科技實力之上,而且還反映在其借重或聯動盟友及合作夥伴協調行動的能力之上。中國的絕大多數鄰國固然不願捲入中美爭執的漩渦之中,但希冀美國介入地區事務,對沖中國崛起的大有人在。
此外,相比較而言,中國在引導國際話語權上仍相對孤獨,許多方面要趕上美國仍任重道遠,尤其是怎樣在外宣語境語態上更與國際接軌,有效傳遞中國「和平崛起」發展理念還需努力探索。不容忽視的是,美國的民主機制還有巨大的自我修復能力,這是最與眾不同的國家特性,只要及時自我修復,做好局部調整,仍將保持戰略優勢,短期內不致於淪落為「正在衰落」的大國,這次特朗普落選即是例證。
有評論指,拜登上台後,美國的外交政策首先將會反映到治癒國內兩級分化和亞洲再平衡之上,首要任務是應對中國的崛起。中美兩國能否緩和關係、化解危機、合作共贏,關鍵要破除迷思,積極對話,管控風險,拓寬合作基礎,不能一葉障目,任由短期判斷決定國家長期利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