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扶貧也要具地區特色
政府每年公佈的香港貧窮報告,也會羅列了分區的貧窮狀況,包括政策介入前的貧窮率、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貧窮人口、貧窮人口特徵等。現時,政府大多是針對貧窮人口的特徵而推行相關的扶貧措施,從而達致減貧、扶貧的效果。
可是,18區的貧窮狀況多年來也是沒有太大改變,觀塘區亦是多年的榜首,證明全港性的扶貧政策沒有對地區性貧窮問題帶來改善。在2019年的香港貧窮報告中,觀塘的政策介入前貧窮率為27.2%,在政策介入後是19%,是18區中最高的。政府指出貧窮地區的主因是非綜援在職貧窮人士比例較高、單親住戶比例較高、兒童貧窮率較高及撫養比率較高等等。
在這幾方面,政府並沒有在地區中推行相關的措施,以達致扶貧、減貧的效果。舉例來說,政府既然知道觀塘的單親住戶比率高、撫養比率較高的話,為何已經討論多年的託兒中心仍然是沒有增加呢?當年的社會福利署的觀塘專員早已升至副署長了,當年還未制定貧窮線。這是政府的心態問題,決策局只以全港性方向去推行扶貧措施,而地區的官員是執行者,不會就地區提出具體的政策及措施,從而令地區性貧窮問題積存,而沒有得到應有的舒緩!
政府官員除了就貧窮問題作全港性的分析,推行不同的減貧政策去針對性地處理不同年齡階層、不同背景的貧窮人口,亦應就數個貧窮地區作出針對性的貧窮成因研究,也要推出地區性的扶貧政策。否則,地區性貧窮問題一直積存,最後也會變成全港性的貧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