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商鞅變法對香港改革的借鑒意義
除了香港政府,大概沒有什麼人會不認同目前香港的管治失敗至極,去年至今抗疫一事所成,前年面對黑暴一籌莫展,大小事務幾乎無一可取之處。不對香港進行一場脫胎換骨式的改革,香港不可能有希望,所以,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應否,而是怎麼改革的問題。中國古代進行了無數次改革,但成功的僅有一次,這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其成功之道至今仍值得參考。其中「不法古、不修今」的改革基本思路,尤其值得死守港英時期過時落伍管治思路、始終安於現狀兼自我感覺良好的港府反省。
筆者最近閱讀了記載商鞅變法思想的《商君書》,感覺獲益良多,雖然當中的具體改革措施現在已未必適用,但是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諸四海皆准且永不過時的。商鞅說:「聖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後於時,修今則塞於勢。」大意是:賢德之人治理社會既不會效法古人,也不會拘泥現狀,效法古人就會落後於時代,拘泥現狀就會被社會形勢所阻礙。總而言之就是,治理社會的方法要因實際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港府是怎麼管治的呢?至今還在堅持上世紀八十年代賴以成功的「小政府、大市場」和「積極不干預」,始終拒絕因應國際、國內和本地大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自我革新,港府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杜絕因循守舊的毛病。
改革關鍵在於有具備才幹的人,商鞅說:「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大意是:普通人總是守舊,讀書人跳不出見聞的局限,這些人在官位上只能遵守現成的法度,而不可以與之討論改革大業……聰明的人能夠創立法度、改革禮制,愚蠢的人只能接受法度的制約和禮制的束縛。這說的不正是港府嗎?當年港英提出「小政府、大市場」和「積極不干預」的理念是用來適應當年的環境,而不是用來規限現在,港府繼續堅持完全是作繭自縛。
又例如,香港的官員做什麼都強調要依照程序,無論工作成果多麼差劣,似乎只要跟足程序就沒有責任,如果不依照程序,即使結果是好的也不會得到認可。就像抗疫工作一塌糊塗,但居然沒有一個官員因此下台,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是依程序做事,所以自然沒有人需要負責。難道這些官員就不會先想一想程序是否正確是否需要改革嗎?抗疫的例子足以證明,錯誤的程序跟得越足結果越慘。對於這些總是墨守成規的庸官昏官,你能指望他們推動改革嗎?他們只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滴水不漏,抗疫成績顯著,值得驕傲。所以想要推行改革,就要大規模清理庸官昏官,引進有真才實幹的人。
雖然港府也總是將改革掛在嘴上,但真的做起來卻總是不倫不類,尤其令人費解的,就是凡事都喜歡諮詢,以彰顯自己尊重民意,但民意就一定正確嗎?商鞅說:「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他又引述別人的話稱:「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大意都是:獨特高明的見解,必然被世俗所非議和嘲笑,所以成大事者根本不用去和眾人商議和聽取他們的俗見。商鞅還說:「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亂。」大意是:民眾雖然希望社會安定,但所做的事確導致社會混亂。所以商鞅的改革經常是逆民意而行。
商鞅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大多數民眾就是無知愚昧又自私短視的人,他們的意見又有什麼參考價值呢?只是出於政治正確和選票的需要,大家都不敢說出真相而已。而事實上,歷來成大事者也的確都是憑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將自己的信念堅持到底。從港府這些年來所謂改革的成果也可以看出,這種問道於盲的咨詢根本毫無作用甚至有害無益,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社會資源,完全就是缺乏主見沒有擔當的表現,事事都問民眾的話還要政府做什麼?
商鞅改革的成功之道還在於,他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民眾的需求並依此來制定政策,而民眾的需求是什麼呢?就是對利益至死方休的追求,商鞅說:「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要管治香港就要搞清楚港人的需求是什麼,港人的需求真的是民主自由嗎?筆者認為這不過是部分人為了掩蓋追求利益的冠冕堂皇之詞而已。所以港府的治理重點應該在於怎麼滿足民眾對利益的追求,去爭論意識形態的問題絕對是方向錯誤,只要能夠獲得利益,大部分人不會管你民主還是獨裁的。正如商鞅所說:「民之於利也,若水於下也,四旁無擇也。」大意是:民眾對利益的追求就像向下流的水一樣,並沒有方向性的選擇,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就可以。
商鞅的改革還有很多值得港府借鑒的內容,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枚舉,筆者希望港府的一眾高官好好閱讀一下《商君書》並認真反省,不要再辜負中央的重托,不要再繼續禍害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