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不應再讓特首變成新聞發言人

2021-02-11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2-11 at 10.15.43.jpeg

特首林鄭月娥2月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在短短半小時內,從最新疫情,談到復課安排,疫苗接種問題,再由首宗國安法案件,談到國籍問題,以及通識教育科改革的問題等等,幾乎囊括了近一周來所有的熱點。特首在行政會議前見記者,已經成為每周最重要的一項新聞發布會,而特首也儼然成為政府的新聞發言人,但是這種安排對特區政府的管治而言,是否最佳的安排,值得商榷。本屆政府經歷過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後,已經走到任期的尾聲,新一屆政府有必要總結經驗,思考一下如何建立起特區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問題了。

特首每周二在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的講話及回答記者提問,已經成為香港新聞界每周聚焦的重點工作,不僅特首會將每周的重點信息,透過這一場合向公眾公布,傳媒界也借此時機,在特首答問中尋找每周重點新聞的官方回應。

特首在出席行會前見記者,本來並不是一項固定的制度。最初是在每次行政會議開會之前,都會有市民前往請願,記者在會議門外留守,藉機提問。後來,出席會議的行政長官經常直接聽取市民意見,或直接回應記者提問,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行政長官在行會前見記者的機制。發展到今天,行政長官會前見記者也變成例行公事,而且發言和講話的內容也逐漸變得瑣碎而冗長,行政長官的表現更像是一位政府的新聞發言人。

特區政府並沒有設立發言人制度,各主要官員及各司、各局會就自己的政策範疇,回應新聞界的提問,而就政府運作作出整體回應的就只能由特首自己親自操刀上陣,讓特首要委身為「政府新聞發言人」。

由特首親自就政府整體運作大小事項回應傳媒的提問,好處是可以讓新聞界能更直接地得到政府最高層的回應,避免一些歧意引起的誤會,亦更顯得政府的公開、透明和親民。但是,這樣做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特首變成「新聞發言人」,很容易捲入政治爭拗,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重磅的政治炸彈,因而世界各國各地,很少有最高領導人直接擔任「新聞發言人」,回應日常瑣事的做法。

而且就政府運作大大小小的事項,特首回應得過多過細,不但令人感覺瑣碎,更加會令政府施政的總方向變得模糊不清。正如欣賞一幅畫作,局部的細節看得過於細緻了,反而會對畫作的整體布局感到糢糊。特首的出場,不應該在局部細節的描摹雕琢,而應該是畫龍點睛之筆,讓人豁然開朗,眼前一亮。

本屆特區政府,可以說是回歸以來經受最多考驗的一屆政府。2019年的修例風波,接踵而至的是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而在這兩次重大考驗中,特區政府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香港未有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特首變成特殊的新聞發言人,也是其中一個值得總結和研究的題目。

修例風波餘波未了,新冠疫情尚未受控,但這一屆政府的任期已經走到中後期,下屆特首爭位戰據說已經悄然揭幕,許多市民面向着未來,期待香港能夠重新出發。在這樣的時刻,很應該好好地總結一下本屆乃至過去多屆政府的管治得失,而如何建立好一套適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政府發言人制度,做好政府的新聞公關工作,讓政府的管治可以運作得更為暢順,也應該是值得思考的課題之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法庭處理國安案件理當遵從特首證明書判斷,但如果行政長官根據國安法賦予的權力,向法庭發出證明書,證明「獨歌」關係國家安全,但法庭最終卻沒有接納,這是錯誤理解行政長官證明書效力,認為是可接納也可不接納,這樣的錯判將影響法庭未來處理其他國安案件

    韓成科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