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殯葬城規劃思維很「港府」

2021-04-16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4-16 at 12.58.37 (1).jpeg

香港政府在沙嶺興建殯葬城的規劃成了城中熱話。這個規劃的問題可謂蒼蠅落在光頭上,十分明顯讓人很不舒服。本應成為深港合作黃金地帶的邊境地區,不該建設這種「厭惡性設施」。本以為港府會接受批評順水推舟暫停計劃重新規劃,未曾想特首林鄭月娥卻在立法會答問時直接拒絕,理由是相關規劃已開展10年以上,當時無大灣區概念;且沙嶺過去70年一直提供殯葬設施。所以只會完善計劃,不會重新檢討。

首先,一個殯葬設施的規劃需要耗費10年已讓人無語,說出來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其次,這兩個理由都讓人哭笑不得。如果你是老師,一位同學做錯題,你指出,她回答「相關題目我10年前開始就是這樣做的,當時無人說有問題」,那她可以提前「下課」了。過去70年沙嶺是墳場是歷史遺留問題,這與將其擴展成「超級殯葬城」有什麼邏輯關係?林鄭還說如今前期工程已撥款,叫停影響巨大。這思路相當於談戀愛期間已送項鏈,不結婚影響巨大。

其實該議題深港兩地民間早已有爭議,早在2012年和2015年該計劃在立法會討論時,深圳媒體就追蹤報道過兩輪,反映了羅湖居民對該計劃的反對。如果當初就進行檢討,那就沒有現在的10年了。

殯葬城的規劃思維可以說是非常「港府」。首先,視野狹窄。眼裡只有香港的1,100平方公里,多一公里都想不到。不,說多了,多300米都不想。一邊是深圳的中心商業區,一邊是香港最大的火葬場和墓地群,兩者只隔300米,找遍全世界也難有如此尷尬的搭配。高薪聘任的港府官員本應是精英人才,竟連如此近在咫尺的問題都考慮不到,實在匪夷所思。

這可不是傷害深圳市民的窗口景色那麼簡單,它更不符合香港的利益。隨着深圳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創新科技產業的崛起,深港邊境很有機會變成香港又一經濟中心。邊境地區理應成為規劃重地,創造最大的價值。深圳城市中心區有發展動能卻缺少土地,而河對岸的新界正好有大片待開發土地,簡直是天作之合。不管是創科合作,亦或是規劃住宅區實現雙城生活圈,都能釋放巨大能量。至於墓地,香港有的是鮮有人煙的風水寶地可以安排,甚至可以選在遠離城市的離島,只要做好交通配套。再甚至,可與大灣區城市合作,租借廣東偏遠山地建設。怎麼會只能放在沙嶺?

以當時的趨勢,10年前想明白這些並不難。就算沒有大灣區計劃,深港發展的大勢也必然如此,必須提前有所準備。然而10年過去,香港政府卻依然交出如此答卷,這正正體現了港府決策第二大特點:前瞻性差。

這體現在政府行政的方方面面:機場第三跑道要到飛機起降量飽和時才開始建設;社會退休保障要到人口進入老齡化才開始推動;就連這次殯儀城規劃,也是港人已陷入「死無葬身之地」的窘境後才開始加速推動。如果每次都是亡羊補牢,那羊早晚都要「亡完了」。

第三,不懂變通。人們可以接受「計劃趕不上變化」,當初的決策不一定符合現在的形勢。但既然現在發現問題,就要權衡利弊,如果修改規劃的利益大於前期投入的損失,那就應大膽叫停提早止損,再加快研究新方案。前期平整的土地亦可作為其他發展項目的基礎。

在此次的案例中,利弊得失應該說很明顯。然而林鄭月娥依然以前期工程已撥款為理由搪塞,讓人看不到政府的擔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正視錯誤,及時修正,這才是一個政府負責任的態度。至於成本,完全可以用未來發展的成果覆蓋。

但顯然港府不具備這種勇氣。9年前,6年前,深圳輿論多次對計劃提出反對,如果真有變通的思維早就改了。

最後就是循規蹈矩。林鄭月娥所說的沙嶺70年來一直提供殯葬設施,是當年港英政府以「區隔思維」將香港和內地割裂的結果。現在時代需要大灣區融合發展,難道你要沿襲當年割裂的政策?

這種沿襲固有套路的心態滲透在港府的每一個毛孔中,可能做前人已做過的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一直以來的存在的事物,不管如何脫離現實,如何不合時宜,都要繼續做下去。

前幾日,政府宣布預留2.5億,獎勵逾4500名公務員出外旅行,還可以一名親友同行,二人最多獲5.5萬資助。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面對質疑時說,此獎勵計劃早已存在是恆常安排。但在社會受疫情打擊如此之大的今天,政府應與百姓共度時艱,疫情控制已然不盡人意,至少應拿出卧薪嘗膽的姿態。這項獎勵計劃即便暫停一年又能怎樣?拿出這2.5億幫助失業人士好不好?至少能讓民眾看到港府改善民生的信念。

但如果港府懂得這些,也就不會落到如今被「紅黃藍」齊聲罵的地步了。

殯葬城的思維很「港府」。如今從中央到香港社會都在討論「賢能者治港」,何為賢能很難憑空給出定義,那就反推:如果誰可以帶領港府不再「港府」,那就離成功不遠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