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群起反對引入外醫的真相

2021-06-10
 
AAA

1.jpg

圖1 2020年11月至今香港社交媒體對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相關話題的關注度和負面情緒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醫生註冊條例》修訂草案6月2日在香港立法會完成首讀及二讀,標誌着醞釀許久的放開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註冊執業的政策終於進入立法程序。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自年初港府正式推動相關修例工作以來,反對聲音主要來自醫界,但該群體一邊抱怨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工作壓力極大,另一邊卻出於既得利益和政治考量,將引入非本地醫生的政策政治化、污名化,引發民眾強烈不滿。

放寬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學專才返回香港公立醫療體系執業的政策限制,是去年特首《施政報告》中為緩解醫療資源短缺問題明確提出的措施,但提出後各種反對聲不絕於耳。如圖1所示,去年11月施政報告公佈後,反對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聲浪此起彼伏,直接推高了話題整體的關注度。而隨着修例正式進入立法程序,通過幾成定局,反對聲量相對減弱。政府頂住各方壓力、堅決推進有益民生的政策獲得輿論肯定,港人普遍認可政府此次修例沒有被所謂「精英」利益與政治炒作所左右,令他們對今後政府破解各種深層次民生矛盾的信心有所回升。

2.jpg

圖2 香港社交媒體反對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輿情的結構分析(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今年以來,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看似遭遇大量的反對與質疑,但細細解剖這些反對聲音就會發現,絕大多數反對聲浪都來自醫界內部,卻很少着墨於普通市民和患者的訴求,其中更有很多毫無根據的政治抹黑。如圖2所示,來自醫界人士及團體反對的關注度佔整體超過六成,而其中近七成更上升到政治層面。政府計劃放寬執業門檻的群體明確為「非本地培訓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但這並不妨礙醫界部分人拼湊素材、顛倒是非,藉機大肆炒作「反內地」情緒,包括貶低內地醫學培訓質素、聲稱內地醫學生不懂粵語和英文等。另一方面,醫生團體趁機大打「悲情牌」,將解決香港醫療人手短缺的措施,歪曲為近兩年政治動亂之後官方對本地醫生團體的清算和打壓。在上述兩條操作主線的相互作用下,香港社交媒體一時間充斥各種看似來自「專業界」的反對聲。

然而,不少港人早已看清本地醫界部分群體只顧自身專業利益、藉機發動政治鬥爭的伎倆,怒斥醫界自私自利、把醫生本應該秉持的公共利益拋之腦後。不少民眾強烈支持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認為新加坡等地都有類似成功經驗,有效緩解本地醫療需求,但無奈香港醫界作為「精英」群體,往往霸佔了媒體版面,反而將普通民眾與病人群體的聲音排擠到輿論場邊緣,營造出「群起反對」的假象。大量網民評論認為,長期以來香港的一些醫生團體綁架民意、脅迫政府,阻礙有益民生的各項施政,只有修例引入外來新鮮血液,才能打破這種固化局面。

3.jpg

圖3 2017年至今香港社交媒體有關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與公院人手告急討論關注度變化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香港公立醫療人手短缺,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每年秋冬流感季都會出現公立醫院爆滿,醫生焦頭爛額的景象;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巨大的檢測、隔離與治療需求更一度令公立醫療系統瀕臨「爆煲」。此外,由於香港人口日益老齡化,醫療需求亦不斷增長。以上種種因素疊加造成如今香港醫護短缺,是港府推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根本原因。

如圖3所示,2017年至2019年的1月都出現有關醫院人手不足的討論高峰,2019年因為流感確診人數達2015年以來新高,公立醫護人手不足話題也到達一波小高潮;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一些醫護挾持政府發動「罷工」,更是直接將港人對公立醫療資源的焦慮推至頂峰,更令社會各界認識到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必要性。

4.jpg

圖4 香港社交媒體對各類解決香港公立醫院人手短缺措施建議的關注度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除了香港醫療資源供需矛盾不斷激化之外,本地醫學人才培養不足,以及公院醫生不斷流向私立醫院,亦是造成香港公立醫療人手短缺的重要原因。如圖4所示,減少公院人手流失問題最受關注,公院人手短缺造成每位醫生工作壓力更大,進而導致部分醫生不堪重負最終選擇離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5.jpg

圖5 香港2021年4月各醫院聯網科室輪候時間及與2020年9月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至於增加本地人才培訓的提議,有觀點指出,雖然近年來香港醫學生名額一直在增加,但本地醫生培訓週期較長,短期內難有明顯成效。如圖5所示,相較於去年9月,香港各公立醫院聯網下屬專科科室的輪候時間總體沒有明顯改善。可見,比較各種對策建議後,唯有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才能快速有效緩解現有問題,因為修例通過後將引進在當地註冊過、基本可以立刻上崗的外地醫生。還有觀點認為,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治標之餘,也可打破惡性循環,為改革公院制度、培養更多本地醫生爭取時間,對於根治醫生短缺的治本之策也有助益。

中評智庫認為,引入非本地醫生修例如獲通過,是破解既得利益小集團壟斷、勇於改革民生積弊的必要之舉、也是必由之路。以民為本,人民的利益最大,政府從這樣的角度推動多項改革,就沒有任何利益小集團能夠擋得住!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