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北京有打好「台灣牌」的能耐

2021-09-14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1355699459.jpg

 

習近平應約與拜登進行90分鐘通話後,《金融時報》旋即報道美國政府考慮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爲「台灣代表處」。
彭博社接著指美方正研究對華補貼行爲應採取回應。
對那兩則報道,特別是關於「代表處」更名一事,現作以下解讀:
一,美方對兩國元首通話內容的回應。
估計兩國元首通話期間,1)中方立場清晰,美方沒得到它想要的結果。
2)美國人認爲元首通話內容顯示他們在台灣和貿易問題對中國有主動權,因而需要在那兩方面對華施壓。
難以判斷媒體的那兩則報道是否拜登授意發放,卻可以理解爲那是拜登對華團隊消化元首通話後作出的回應。
二,既是挑釁,也有試探中國的意味。
自從中美阿拉斯加高層對話後,除克里外,美國內閣成員與中方官員接觸不高於部長一級。
立陶宛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立陶宛後來也採取相應行動。
美、歐「不滿」中方對立陶宛的「強硬態度」。美方此刻再次炒作「更名」議題,刻意重複立陶宛的錯誤。美國和立陶宛官員近日交流時,也重申美國支持立陶宛面對中國脅迫。
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若美國仿效立陶宛,北京《環球時報》已作回應;中美那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召回駐對方大使並非不可能。
三,「台獨」圖謀。
有報道指,台灣今年3月再次對美國表達其駐美代表處更名意向。
歷史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既早於夏威夷在鍍金時代末被美國吞並,1959年成爲美國第50個州;也早於日本先後兩次侵佔沖繩。
中國崛起,解放軍對台軍有壓倒性優勢,台灣回歸祖國是大勢所趨。
地理上,台灣海峽分隔兩岸。民進黨推動下,「台獨」勢力在和平環境只會坐大,不會收斂。
「統派」欲在國民黨內抬頭遇到很大的阻力;國民黨在台灣被邊緣化可能性也并不低。
估計中央政府與台灣不同的政治勢力都有接觸渠道。而眼下,「台獨」氣焰囂張,容易讓人聯想《國安法》在香港實施前黑暴勢力的自我膨脹。
展望兩岸統一,人們常說到「北平模式」和「天津模式」。而解放軍登陸台島前,台灣形勢與和平解放前的北平是不一樣的。
「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實現兩岸統一的有效方案顯而易見。
四,「貿易戰」失利的美國要打「台灣牌」。
美國對華打貿易戰,中國經濟和出口照樣增長,還加快了國產芯片等的研發進程。
兩岸統一前,台灣問題則是美國反復攻擊中國的一個著力點。中國「接招」,往往不得不調整自己本來的部署。鑒於中方被動,美國會頻繁打「台灣牌」。
惟美國利用台灣遏制中國,卻並非真心護台,僅希望長期維持兩岸分治;美軍方甚至多次指會不與中國開戰。
美國對台政策有短期目標,卻沒有長遠利益和規劃。
而兩岸未統一,中國人覺得如芒在背,軍隊枕戈待旦,也加強了社會的凝聚力。
內地官媒多次警告台灣,需要時候,解放軍軍機會飛越台島。
台灣「代表處」若然更名,中央政府還可能採取其他措施進一步擠壓台灣當局的管治空間;也會讓美國人認識到,打「台灣牌」并非永遠是一場有贏無輸的遊戲。
能耐並非抓到一手好牌,而是打好爛牌。在台灣問題上;北京有那能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