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漢宗:中文作為第一語言才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021-09-27
區漢宗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116494504.jpg


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在集團的中期報告中表示,香港經濟必須與內地進一步融合,香港的未來必然在於大灣區,需要抓緊機遇,但要克服一些挑戰,包括共同語言及國民身分認同。他認為,粵語只應主要在家及街上的日常交談使用,所有官方或半官方討論,包括商務,都應以普通話進行。陳啟宗的意見合情合理。
基本法第九條有精密巧妙內在邏輯
香港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此規定有精密且巧妙的內在邏輯:1.中文和英文都是「正式語文」;2.中文和英文雖然都有合法地位,但中文明顯屬「優先級」;3.「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等表述,表明其潛在意思是「可以使用英文,也可以不使用英文」。
把英文作為「殖民手段」,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有心得、有經驗。英國人把300多年殖民地統治及奴隸買賣,美化稱為「大航海時代」,英國人因為賣鴉片毒害中國人而發動戰爭,卻叫作「平衡貿易之戰」。英文寫的歷史中,都把這些殖民地者的對殖民地人民的劣行,輕描淡寫中略過,甚至不寫入歷史,今天不少前殖民地的子孫後代,對於這些史實毫無了解。
上世紀60年代中文運動已呼籲中文成為「官方語文」
爭取中文成為「官方語文」的呼聲,早在 1964至1966 年間,市政局議員胡鴻烈早已多番提出要把中文列為官方語文,要求在市政局會議中使用中文。香港大學的學生報《學苑》亦曾發文支持。不過,對這項訴求的支持,要在 1967 年 5 月暴動發生之後,才形成火速蔓延的趨勢。
刊登在期刊《人生》第 90 期(1968.2.16)署名梁宜生的文章說:「我們除非認為香港應該永遠施行殖民地政治,中英兩民族永遠要劃清一條鴻溝。如果要講民主,如果要將香港居民不分膚色,不分種族,一律融成為『香港人』,就不能不重視民族的情感問題。不承認中文為官方語言。就表示這政府不是中國居民的政府,在香港的中國人須永遠接受另一種語言的人的統治。這就永遠引不起香港百分之九十八的居民對香港的愛護心與責任感。」
中文在特區政府機關仍然無人重視
香港回歸後,原來的公務員制度和公務員整體過渡至特區政府。「英國老闆」不見了,「英國老闆」培養的一眾華人政治精英卻都學會了講英文,且習慣了用英文作為正式語言的官僚體制。他們心安理得,有些人甚至還視為「高級」和「國際化」,凸顯了他們身份的「尊貴」。中文在政府機關的地位,仍然無人重視。
而以判例法為主的普通法浩如煙海,英國人當年根本就沒有打算將其譯成中文,法官、律師基本都是英國人,法庭審案用英語進行。而一般老百姓,對法庭審案用英語進行更是隔膜難懂。
自2011年起,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教學出現萎縮。特別是經過「反國教」、「佔中」和修例風波等一系列社會事件之後,香港推廣普通話面臨不少困難。修例風波中,本土激進份子甚至把說普通話的人視作「敵人」,進行言語和人身攻擊,這種狀況更加不能容忍。
顛倒局面應調整改進
2019年6月,統計處發布了《主題性用戶統計調查第66號報告書》,其數據顯示:全港5,605,100名6至65歲人士,按母語分析,88.8%為廣州話,3.9%為普通話,3.3%為其他中國方言,1.4%為英語及餘下的2.6%為其他語言。
世界上大約有五分之一人口以中文為母語,按中文分析,香港市民88.8%為廣州話,3.9%為普通話,3.3%為其他中國方言,加起來是96%以中文為母語。香港的中國人說中國話,天經地義;香港的撥亂反正,包括很多方面,語文問題不應忽視。
但在特區政府裏,英文作為郵件和檔案的第一正式語文;而在社會上,90%以上人士都以中文為母語。如此顛倒局面,不應調整改進嗎?
特區政府堅持用英文作為郵件和文件語文,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沒有認識到語文於推進管治的重要性,於增進國民身份認同的重要性,沒有在推進語言改革方面展現覺悟和動力。
母語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
母語是祖先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語言,它包含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和習俗,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和連結自己與族群關係的重要脈絡。法國作家都德《最後一課》中說到,母語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一個民族的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母語對其自身的個性身份是至關重要的,掌握母語可以尊重自身的文化及傳統,這對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格非常關鍵。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思維的結構,記憶與認知的基礎、認同的記號,身份的表態、能力的判定線索、現代社會求學求職的工具、競爭的利器。語言就像制服般,可以禦寒、美觀、禮貌、身份等等功能。但是衣冠是隨時可以替換的,語言卻是成長期過後,一輩子沒辦法改變的。瑞士語言學家和符號學家、理論語言學的創始人索緒爾曾經說過,「語言和思想就像一張紙的兩面: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而存在。」
教育部有關建議值得香港特區政府重視
國家教育部今年6月2日首次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分析了香港「兩文三語」現狀,提出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建議。
普通話是我國通用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是聯合國六種正式工作語言之一。隨着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學會普通話,不僅是去內地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也是香港開展對外交往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從語文改革開始,發郵件用中文,寫文件把中文作為第一語言,特區政府才能在新的管治格局下,帶領香港更快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八家資助大學經費絕大部分來自公帑,但本地大學一向承襲西方傳統,注重院校自主,大學校董會只是負責監督和提供意見。以香港750萬人口,能夠有八家大學在國際排名長期位居前列,說明香港的高等教育成績斐然。
    近年香港社會動蕩,大批年輕人上街抗爭,大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大學管理層長期縱容,才令許多大學生反叛,甚至支持港獨。如今港府希望借整治中大逐漸把大學權力收回,實屬無可厚非。

    戴慶成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