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市場化就能解決供電問題?
近幾個月以來,內地多個省份需要「限電」。有人認為,內地有需要進行電力市場改革,只有「市場化」才能解決供電問題。
多年以來,我們都有一種「怪現象」,就是內地市場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某些狀況,很多人便會認為只有「市場化」才能解決問題。這有可能是「資本主義」在宣傳推廣上非常成功,亦有可能是資本滲透無遠弗屆,幾近操控了輿論。
筆者認為電力供應「市場化」的講法,並非全錯。「市場化」在絕大部份情況也有道理,但恰巧在電力供應市場上,從來都是爭議性最大的。
我們或可先總結一下內地「缺電」的原因:
中國訂單及產能突增:全球疫情持續失控,只有內地抗疫成功。中國作為全球少數全面復工的經濟體,吸引了大量國際訂單。特別是近幾個月東南亞持續受變種病毒打擊,國際訂單都轉投中國。8月份中國出口比增速25.6%,首8個月的出口同比增長為33.7%,貿易順差同比增加了28.9%。每年的9至10月,更是訂單的高峰期,進一步導至「電荒」。
煤價持續高企:內地企業訂單增加,電力供應卻無法增長。首先,本年度的水力供應量下降了1%左右。火力發電量則因煤價高企而無法增加,同期只增長了0.3%,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由於內地政府對電價實施管制,電價不能隨便上漲,然而煤價帶來的高成本,導至有電廠虧本經營,並缺乏動力擴大發電量。
「雙控政策」的實施:「雙控政策」並非新政策,是指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的「雙控」。根據8月發改委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全國共有19個省份被評為一級和二級預警。用電需求因出口訂單急增,企業無序用電及違規用能。內地各省政府亦需紛紛推出「限電」措施。
總的來說,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內地出口訂單急增,煤價則因美國的「量化寬鬆」而高企。內地政府嚴控電價,又有「雙控政策」減排,最終釀成了「缺電」及「限電」的情況。但這是否代表只要「市場化」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眾所周知,美國電力供應卻反過來是全面的「市場化」,但「市場化」之下,卻使美國電力供應商為單純的追逐私利而避免基建投資、產業升級及做好維修工作。供應商更不願在國民收入水平低的地區經營。美國電力供應「市場化」之下,嚴重缺乏整體及長遠的規劃。明明早已工業空洞化的美國,卻頻頓出現缺電的情況。我們又憑甚麼說「市場化」可以解決「電荒」呢?
反過來說,「缺電」問題也可以說是「控制」得不夠細緻及精準。例如,儘管香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但本港仍有對電力公司作出的「利潤管制」。於每一個財政年度,電力公司都需要向港府提交精確的預算,如欲加價亦需要先獲得港府批准。
以這個角度來看,解決「缺電」的問題,非但不是完全的「市場化」,反而是更到位的「監管」,搜集更精準的「大數據」,並定期對價格作出調整,確保電廠在大部份時間收支平衡,或虧損有一個限度,或把利潤限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之上。此外,如果有任何省份的電力公司有聯手倒逼的情況,更應該徹查,以防業界以集體行動來影響政府的規劃及監管。
最後,今次的缺電與火力發電供應無法追上市場需求有關。長遠而言,內地政府亦可加快各種新能源的發展步伐,以擺脫對電力煤的依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