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上海清零幾日可待?
在封城半個多月,居民斷糧、物流大堵塞等亂象與民怨衝天的段子傳遍中外後,上海市兩個轄區本周終於達到首日「社會面清零」。與此同時,姍姍來遲的諸多制度安排與措施也總算登場,反映出上海社會的秩序逐漸導回正軌,一些發國難財的無良企業與個人也在面對嚴懲。
話說上海梅隴鎮統一發放給居民的第四批生活保障物資中,冷凍豬肉被發現「存在肥肉過多、品相不佳、多為邊角料且變質變味等問題」。公安機關調查後,將以次充好的四名供應商相關人員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並由官媒指他們是「犯罪團伙」;梅隴鎮副鎮長和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也為此丟官。
這類真實故事還不少,除了網上能找到的「發國難財」故事大全,我們報社駐滬記者的友人也收到官方統一發放的「煮飯嫂」品牌大米,正品的英文名稱是「cooking aunt」,但官方發放的大米包裝上赫然印着"cook your aunt」(把你阿姨煮了),這驚悚的翻譯暴露那產品就是個低劣的仿冒貨,無怪乎民眾會質疑背後是否有官商利益輸送。
另一名上海居民發來短訊對記者反映:「物資能買到,但價格貴得離譜,政府保障供給是軟肋」。可謂一針見血。
凡此種種,都可見上海在「由亂而治」的路上仍跌跌撞撞,更從一個側面反映上海從原先採取「精準防控」到被迫「全域靜態管理」(封城),轉檔過程的無奈、嚴重缺乏準備,甚至思想混亂。
作為中國最為國際化、高度商業化的城市,上海此前一直以傲人的精準防疫來實現城市的正常運轉,與其他中國境內城市不同,上海從未封城,這方面的探索肯定也得到中央的默許。然而,3月底以來上海在奧密克戎的襲擊下嚴重破防,必須從「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轉變策略為採取封控措施時,這個以精細的商業服務與分工來維持運轉的超大型城市、現代城市治理的模範生,馬上暴露出一系列弱點:包括沒有封控預案,官民沒有思想準備,更沒有社會動員的必要機制。
有意思的是,這一回外界不止看到上海的掙扎,又直接見證了它回歸統一思想、統一步伐的過程。
明顯的轉折點出現在上周五,在上海督戰防疫的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宣布上海社會面清零的目標「指日可待」。同日晚上,中共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陳傑在內部講話中傳達指令,20日要社會面清零,這是「軍令狀,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隨後出台了就醫流程的規範規定,明令「不得以查驗核酸陰性證明作為進出小區就醫、轉送病人和接診的限制」。針對封控措施導致的供應鏈受阻,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從中央主持全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努力實現「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
到了本周,上海部分汽車、醫療和半導體業等中外企業復工復產,上海社會運作的關鍵堵點彷彿開始疏通。一名資深上海學者私下裡篤定地說,上海各區將一一實現社會面清零,直到全市達標。他更預見,不久後上海將像當初的武漢一樣,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生活恢復常態,官方再宣布這場攻堅戰取得勝利。
不過,上海並沒有在傳說中的目標20日當天實現社會面清零,到底幾日才能達標,仍是懸在所有相關人士心頭的大石。
事實上,上海市何日能「解放」,市領導可能比誰都更着急。
今年是中共高層換屆年。按照慣例,新一屆上海黨代會將在5月下旬召開,其中重要的任務之一是選舉產生出席下半年中共二十大的上海代表。即使上海市黨代會再等一等,到6月才召開,若屆時疫情陰影未除,社會面達不到清零,黨代會的氣氛就會變味兒。而且無論如何,上海在換屆年鬧出這事兒,既影響了自身形象又拖累了中國經濟,還外溢他省、更引發社會的焦慮,當地領導班子總是得做交代,這將牽動中共二十大的人事布局。
3月下旬以來,對上海防疫的「噓」聲不斷,上海封控方式也被譏諷為九宮格、鴛鴦湯等。這個城市在中國各城市中獨佔優勢,也一直享有獨特地位,卻也恰恰因此,它在融入全國一盤棋的防疫時,適應能力尤慢。這一波折的後遺症需一段時日才能撫平,留下的教訓是上海首先還是中國的上海,不能自外於全國防疫大方針;在中國這特殊的國家裡,統一思想是關鍵。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