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贛南客家

2022-05-13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6.08.18 PM.jpeg

最近的專欄寫了龍南縣將在明年主辦第三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許多讀者不知龍南在何方,筆者不妨介紹一下龍南縣所在的贛南。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1.55 PM.jpeg

贛南,顧名思義就是江西省南部,簡稱「贛南」,約佔江西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主要由地級贛州市管轄18個縣市,聚居大量的客家人。從地理位置觀察,該處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撫百粵,東接八閩,西連三湘」。由於地勢開闊、土地肥沃、成為最早安頓南遷中原漢人的驛站。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1.56 PM.jpeg

先民們從這裡沿著贛江、寧江、梅江流域進入華南山區,披荊斬棘,開山拓植,所以有學者認為,客家民系「形成於贛南,成長於閩西,成熟於粵東,發展於海外」。薪火相傳,開枝散葉,最終形成當今遍布全球的客家大族群。通過以上介紹,就不難理解「世客會」由贛南主辦的因由。

香港有許多江西社團,但據筆者所知,江西省地市縣各個層級,在香港竟然沒有一個客家同鄉會。但願有江西的客家鄉親站出來,指出筆者的孤陋寡聞。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1.56 PM (1).jpeg

「我在江之頭,君在江之尾,相隔千萬里,共飲一江水」。香港人對贛南或許不瞭解,但喝的都是東江水,源頭正是在贛南。這是客家聚居規模最大的山地河谷,東江全長約560公里,溯源可至贛南大竹嶺及椏髻鉢山,最後由尋烏和安遠兩水,與廣東龍川的貝嶺水匯流,浩浩蕩蕩從東莞虎門獅子洋奔向南海。

在贛南中部,有一個縣叫贛縣,建城至今逾2200年多歷史。境內有眾多客家古村鎮,其中有大陸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白鷺古村」。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客家村,大約也就三至四百年,但白鷺古村距今已有約880餘年歷史,至今保留69座明清建築和傳統客家習俗風尚,被稱為「明清客家建築的博物館」和「客家民俗大觀園」。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1.57 PM.jpeg

縣境內還有號稱「客家人南遷第一站」的夏滸古村。這也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祖籍地,古村現有保存完好的戚氏聚順堂、追遠堂和謝氏宗祠、四百年的棗樹以及富麗堂皇的十八花廳。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1.57 PM (1).jpeg

與台灣有些類似,在客家先民在五至六百年前渡海之初,台島早已有泰雅、排灣等十六個原住民族繁衍生息。贛南也一樣,客家先民南遷進入崇山峻嶺之前,瑤族、畲族人早在這片叢林河谷刀耕火種。此外,最早來贛州的中原漢人,其實是秦始皇為了修阿房宮派到南康的一批伐木工和工匠。他們在原始森林砍伐巨木並加工成建材,再沿著贛江北運。有一小部分伐木工與原住民族通婚的後裔,也就留了下來。

客家遷徙一路向南,可以類比逐水草而居的北方遊牧民族。先民們沿著河流水系尋找新的棲息地,大致上從黃河流域南下,沿著長江進入贛江,又沿贛江跋山涉水,最終來到贛江的終點,也就是現在的贛州。客家人是後來者,丘陵不易種地,就開荒或修築梯田;山林劫匪多,就修建具防禦功能的圍屋,並且聚族而居。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1.58 PM.jpeg

客家人篤信風水,據說贛州是風水堪輿文化的發祥地。先民們初來乍到,選擇背山面水之地修建村落,積累了豐富經驗,漸漸地形成一套學問。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1.58 PM (1).jpeg

贛南明年主辦「世客會」,香港兩岸客家聯會會長江全孚先生說要「拉隊捧場」,相信會有大批客家鄉親感興趣。作為中國三大客家聚集地之一,贛南有「江南宋城」、「客家原鄉」之美譽。贛州與梅州、惠州、汀州稱為「客家四州」。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2.00 PM.jpeg

祖籍福建永定的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曾在2013年率四百多位台灣客家鄉親赴江西贛州祭祖。他說,「作為客家人,之前沒到過贛州,始終覺得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WhatsApp Image 2022-05-13 at 5.52.00 PM (1).jpeg

 

(筆者在2013年出席客家論壇,與吳伯雄先生親切交流。)
 

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皇帝、國父孫中山,都曾留跡或題寫楹聯於此。蔣經國主政贛南長達六年,他創辦的夏府中學舊址至今保存完好。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此留下「十八灘頭一葉舟,清風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復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的優美詩句。我輩趁世客會前往一游,亦三生有幸矣。

特別嗚謝:圖片由江西攝影師劉念海先生提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