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俄烏都想打持久戰
到了今日,烏克蘭政府應已財政崩潰,皆因我實在想不出它還有甚麼收入可言,除了工業和農業崩潰之外,連一些稅項,如汽車入口,也因權貴回來而取消了。
現時它的最大收入,就是西方國家的援助:現金拿來花用,武器可以賣掉,當然一大部分會進入官員的口袋。然而,要想得到西方的援助,前提是這場仗需要打下去。
這種營收模式一旦成為了常態,就好像變成了內房股:它們獲得現金的途徑是買新項目,然後利用新項目來融資,所以才會愈買愈多、愈借愈多,債台高築。
反而,如果靠著賣樓來減債、套現的話,非但太慢,而且確定性不高,它們也不習慣這種商業模式。
所以,大家讀歷史時,往往會發現,一個國家的經濟和貨幣崩潰,往往不是戰時,反而是在戰後,正是因為在戰爭時已習慣了這種經濟體系,反而是在戰後,軍人「復員」,經濟更加不慣,因而陷進了崩潰。
早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我已說過,俄羅斯是戰鬥民族,反而是戰時體制,部分軍人的死亡,它比較「習慣」,所以它往往在初期戰事不利,死了很多人後,戰力才開始爆發,而在戰後,它也不會像西方國家頹垣敗瓦那麼慘。
最恐怖的是,現時的俄羅斯,由於戰爭令到糧食和能源價格暴漲,盧布匯價也在猛升,因而得到了極大利益。美國初時以為它會像阿富汗戰爭般,陷入泥淖,是打錯了算盤。
況且,俄羅斯還可以把不同的軍團派到戰場,以作磨練,像內地當年打的懲越戰爭一樣,八大軍區輪流派到戰場,把對方累死了。
簡單點說,俄羅斯漸漸也習慣了戰時體制,好比在1979年至1989年的中國,大部分的人民,都不在意小規模的邊境戰爭在不停的打著。反倒是戰爭結束了,如果糧食和能源價格因而跌了下來,俄羅斯可能更不習慣。
所以,俄羅斯現時的策略,似乎是想慢慢的打,不急著獲得戰果,這一來可以減少強攻下,己方的死傷人數。二來可以把現時的局勢維持下去,維持時間愈久就愈好。
換言之,俄烏雙方都想將戰事變成持久戰,倒是西方諸國,花了錢,收不到削弱老毛子的成果,已受不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