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星:搶人才?港府需拿出誠意
香港人才流失 嚴重影響經濟
在本月舉行的由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主辦的「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上,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要乘着邁進由治及興這個關鍵時刻,着力發展香港的創新和科技事業,而且也應該把握時機,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香港,要「搶」人才。」並聲稱將在十月的《施政報告》提出他的想法和措施。
港府聲稱全球「搶」人才並非第一次。這足以說明特區政府對人才的渴求,以及香港人才流失極其嚴重的現狀。此前,香港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年中人口臨時數字為逾七百二十九萬,較去年減少十二萬多人,跌幅為1.6%。移民潮下的離港人士多數處於在職狀態,且具有較高教育水平。他們的離開無疑給香港經濟帶來了重創,也帶走了大量資金和其它資源。
然而,針對「搶」人才,特區政府如何才能「搶」到人才?底氣在哪裡?值得思考。
歸根結底,人才來不來香港,關鍵是看該地區的人文環境是否友善、是否充滿機遇以及是否提供誘人的條件。
港府引才政策缺失
從2011年深圳政府推出的「孔雀計劃」,到西安的「5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再到成都以房留人、產業引人、服務引人的「蓉漂計劃」,“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城市比拼,讓我們看到內地城市引進人才的誠意,也看到內地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期望。
拿深圳的「孔雀計劃」來說,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不僅給予人才本身80-150萬元的獎勵補貼,也及時解決高層次人才在深圳居留和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問題和困難。此外,深圳也建立了針對創新創業專項資助機制。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最高給予8000萬元的專項資助。再看看浙江的政策,大學生想創業,可貸款10萬到50萬,如果創業失敗,貸款10萬以下的由政府代償,貸款10萬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償80%。不僅是經濟高度發達的沿海地區,就連內地的西部地區也採取極其優惠政策吸引人才。
對比內地城市全方面引才策略,香港的人才政策是缺失的。這直接導致了內地人才來港的意願不高。在吸引內地人才方面,香港僅有「專才」和「優才」計劃,這兩批人才的年齡均為30歲以上,多數為35歲以上,已經是拖家帶口的年紀。對於人才本身以及家人的生活待遇,港府並未提出具體措施。對此,港府應在政策上表現出一定的誠意,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香港生活成本過高
截至2022年5月,香港薪水的中位數為18000港幣。雖說香港的薪水比內地一線城市略高,但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的物價水平也異常驚人!根據國際機構 ECA International的調研,香港連續 3 年被評為世界上生活開銷最高的城市。該排名考慮的因素有家庭必需品的平均價格,包括租金、公共設施與當地貨幣的強度。這些生活成本、孩子教育成本都是人才需要優先考慮的。香港為數不多的優勢即是當局的稅務寬免,然而針對香港普遍薪資水平而言,即使專業人士來港後,也難免會拿着不高的薪水,在這種背景下談「享受稅務寬免」無太多實質意義。
港府若真誠吸引人才,應想辦法降低人才面臨的生活成本過高的影響。相比深圳的人才住房政策,港府是否需要引入住房津貼,畢竟「安居」才能「樂業」,這些值得探究。
香港應改善人文環境
曾經,內地人為香港而瘋狂,歡呼香港取得的成績,紛紛去香港旅遊、消費。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的確創造過輝煌的歷史,但歷史終將是歷史。不進則退,面對中國內地經濟蓬勃發展之勢,香港不能故步自封。成績已屬於過去,香港需要做的,是展現自身開放、包容的態度迎接境外優秀人才,讓他們願意、開心留在香港,為香港的發展貢獻。香港也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目前,中國年輕一代,教育水平高、素質較高,留學人數處於亞洲之首,湧現出了大量人才。香港應該改變思維,為內地人才來港提供一個更加包容、令人深感溫暖的人文環境。媒體、教育很行業應該起到積極作用。
提升綜合競爭優勢
分析了自身不足,也應分析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競爭優勢。很多內地人才在選擇香港亦或其他國家和地區定居時,可能並非首先選擇香港。原因主要考慮幾點:人文環境,工作是否辛苦,英語環境,社會福利,移民的時間成本等。對比歐美,香港沒有太多競爭優勢。相較加拿大申請永居身份和國籍的時間,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卻需要等7年的時間。在這七年裡,來港人才若要安家置業,則需要多交30%的稅,這對於30多歲的內地人才來講,是很難以接受的。這些政策直接影響人才來港。對於絕大多數內地人來說,香港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距離內地較近。以上因素都應該成為港府重點考慮的,也應該進行改善的。
疫情之下 人才流失
疫情之下,由於香港和內地不通關,直接導致很多在香港的內地人才回到內地。確實,拿着本就不高的薪水,在香港租着高價的房子,還要忍受親人相思之苦,確實不值得。所以,港府若要吸引人才,首先就是要實現通關,否則即使有再多的優惠政策,也難以抵擋親人長期分割兩地的痛苦。
引才政策不能自我設限
回顧港府的人才政策,不禁讓人質疑:難道其引才政策僅僅局限在科創類行業嗎?筆者認為,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以其他行業作為支撐的。香港需要多領域行業共同合作,才能打造出其「科創中心」的地位。
行業領域如此,地區合作領域亦如此。香港想要發展科創,離不開和內地其他地區,特別是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動合作。
總之,為了吸引人才,港府應該拿出更多誠意,在引才政策上動動腦筋,讓人才踏踏實實來港。我們期盼不久的未來,香港的引才政策能迅速落地,增加香港的競爭力,使其凝聚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