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來港隔離政策三個不合邏輯之處
8月12日起,從海外或台灣抵港人士開始以「3+4」模式檢疫,即在酒店隔離三天,再醫學監察四天。從中國內地或澳門抵港人士的隔離政策也同步理順:除「回港易」或「來港易」以外,居家隔離三天,自行監察四天。
根據政府專家組推算,如此改變後輸入個案「走漏進入社區」的風險小於1%,低於本地傳播風險。這是科學的調整,在防疫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找到平衡點,相信市民也支持這種科學精神。
然而,細看香港現行的防疫政策,依然存在着一些不科學的地方,甚至完全不合邏輯。
第一,對內地來港者除「回港易」或「來港易」人士外,依然維持隔離令。
眾所周知,內地是全世界疫情管控最嚴的地區,即使零星疫情也有高、中、低風險區劃分,所以內地來的旅客也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旅客。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早前公布,過去數月內地旅客來港入境檢測陽性率是零。
一個日增5,000宗的地區,要隔離一個輸入風險為零的地區來的人,這合邏輯嗎?
其實香港完全可以利用國家的管控措施,與內地衛生部門共享數據,直接「拿來主義」:來自內地低風險地區就免隔離,來自中、高風險區才限制出行。
實際上,中國各大城市本身疫情管控就很嚴格,高風險不允許出門,中風險也有相應措施,所以說白了,能到機場、到口岸再來到香港的基本都是低風險人士,就算有一兩個「漏網之魚」,這風險相比香港整體情況來說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隔離毫無意義。科學來講,不要說隔離令,現在就連入境核酸檢測都可以取消,入境直接自行監測,滿足核酸要求即可。這將大幅提高來港人士的生活方便程度,同時大幅降低行政成本,而且並不增加病毒傳播風險,何樂而不為?
第二,「回港易」和「來港易」安排雙軌制。
現在這兩種便利內地來港人士免隔離的安排在框架上一致,但適用範圍不同:為香港居民設置的回港易適用於全國,而來港易只限於廣東省。
這就帶來了一個尷尬的情況:假設一位香港居民要與其持探親簽證的家人一同從北京來港,兩人行程完全一致,但在現行政策下,一個無需隔離,而另一個則需要隔離,而二人還要同住,一個能出門,一個不能出門。這隔離就是隔離了個寂寞,從任何角度看都不科學。難道這兩個人因為身份不同,風險也不同?香港居民在北京就是低風險,而非香港居民在同樣的地方風險就變高了?還是說非香港居民風險普遍很高,到了廣東就低了?這明顯不符合邏輯。
事實上,早在去年年底,政府就已在考慮擴大來港易的適用範圍。然而第五波疫情突襲,此計劃也暫時擱置。擱置可以理解,但5月疫情緩和,政府工作也應回到正軌,把之前未做完的事完成。
來港人士風險高低取決於他生活的地區,而非其身份。很顯然香港政府應當將「回港易」和「來港易」並軌,將所有來自內地的入境者平等對待。
第三,內地免隔離來港限制名額。
現在回港易的每日名額共5,000個,來港易2,000個。當初之所以設置限額,是在社區清零的狀態下控制輸入風險。而現在香港早已破功,所謂輸入風險,尤其是從內地來的輸入風險已不存在,再繼續限流就毫無邏輯可言。
事實上,國家早已暫停向內地居民發放赴港旅遊簽注,相比以前,來港人數已大大減少,基本只剩探親、商務、公幹、就業、就讀這幾類,能來的沒多少人。即使不設限制也不會影響香港防疫形勢,那不如放開,讓有需要來港人士可以省去一個步驟。
尤其開學季就要到來,很多內地學生要來港就讀,如果因為名額限制而影響他們的學業,那就得不償失了。
疫情形勢變了,防疫政策也要變。如今香港客觀處於半共存狀態,那就按此基礎打好手上的牌。切莫刻舟求劍,不要為做而做,所有政策都應該只有一個邏輯,那就是科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