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回港易」朝令夕改反映了什麼問題?
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街道錦龍社區一名75歲女居民,上周五確診為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廣州市衞生健康委員會網站隨即宣布,將荔灣區龍津街錦龍匯鑫閣由低風險地區調整為中風險地區。對於廣州市出現確診個案,特區政府隨即如臨大敵,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記者會上表示,因應廣州荔灣出現本地確診個案,廣東省納入中風險地區,在廣東省的港人不能透過「回港易」計劃返港。
然而,廣東省根本沒有因為一宗確診個案而被列為中風險地區,而只是將涉事的街道由低風險地區調整為中風險地區。但特區政府卻反應過大,甚至中途腰斬「回港易」,不但打亂了大批港人回港計劃,更令人有小題大做、過猶不及之感,客觀上損害了兩地的互信,對之後的有序「通關」不利。特區政府的決定隨即引起社會輿論批評, 6個小時之後,政府又表示正與廣東省政府評估有關情況,廣東省並未被列為中風險地區, 「回港易」計劃的安排會暫時維持不變,稍後如有改變將會另行作出公布云云。
「回港易」是兩地人流往來的重要舉措,也是為之後的有序「通關」積累經驗,對於這樣一項重要政策,卻在6小時內出現朝令夕改的荒謬情景,這樣的決策當然難以令人滿意,背後反映的決策思維及盲點更加值得關注。
一是特區政府對於內地的抗疫政策以及鄰近省市的疫情,缺乏足夠掌握。內地一早就將疫情分為高中低三個類別,而且有關分類做到相當精細,是以社區以至樓宇、商場為單位分類,而非一刀切以整個省市為單位。現時內地已經沒有高風險地區,中度風險地區約有20多個,其餘都是低風險地區,就算廣州出現確診個案亦不致令廣東省的風險指數上升。
但對於這些基本的常識,特區官員竟然一頭霧水,竟將廣州市一個地區列入中度風險,誤以為是整個廣州市以至廣東省都提升了風險級別,採取完全不合比例的措施,以至將「回港易」叫停,這等於是對廣東省「封關」,但這樣的決策請問是根據什麼標準,根據什麼情報來制定?事前有沒有先向廣東省政府求證?現在看來,有關政策相當粗疏,既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未有評估真實風險,也沒有顧及兩地的協作及關係,最後要急急撤回。這反映了特區政府對於內地防疫工作的不了解、不重視,連基本的資料都搞錯,在抗疫上更缺乏協作精神,沒有理會鄰居的感受。
二是反映了特區政府在防疫政策上的內外異同、寬外嚴內。對於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內地,至今仍然採取較嚴的政策,但對於外國的高風險地區,防疫態度卻大不一樣。就如香港近幾輪疫情的爆發,都與關口把關不嚴有關,導致患者從外國流入香港。又如特區政府念念不忘的與新加坡的「航空旅遊氣泡」,儘管面對新加坡疫情的爆發,儘管明知新加坡有近一成的印度裔人口,存在輸入印度變種病毒風險,特區政府卻一直拒絕終止有關計劃,而是採取所謂「延後」態度,仍然希望「再續前緣」。
特區政府對於外國的寬容,與對國內疫情的過激反應,恰恰形成了鮮明對比,難道在特區官員眼中,外國疫情的風險比內地更嚴重?與外國合辦「旅遊氣泡」較與內地「通關」更加重要,令特區政府不惜冒著輸入疫情的風險,都要先與外國「通關」?這樣的決策思維實在令人莫名其妙。
在應對疫情上,有人著重科學、有人著重政治、有人著重執行。但奇怪的是,香港在抗疫上,說他重視科學,但一些政策卻談不上科學;說他重視政治效果,但一些政策卻造成了反效果,反而打擊了政府的聲望;說他重視程序執行,但一刀切、朝令夕改怎樣也不能稱為有效施政。最令人不安的是,政府抗疫不力,有時卻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外界未能體會其苦心。或者,政府當前抗疫最需要的不是「語不驚死不休」的所謂專家顧問,而是一顆謙卑、同理的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