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港府準備出招「搶人」的背後

2022-09-05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7-12 at 11.39.25 AM.jpeg

香港疫情最近又開始反彈,但大多數港人似乎已習以為常,並沒有相應減少社交活動,街上依然人山人海。我上星期出席一個飯局,跟準備下個月移居英國的朋友餞行。
朋友夫婦都是中學教師,每月收入加起來約有10萬元港元左右。近年香港社會環境急劇改變,眼看身邊很多親戚和同事一一移居歐美國家,朋友也決定移民。當然,他們對外聲稱是為了子女教育才作出這個抉擇。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在10月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連月來,他馬不停蹄約見社會各界人士,出席地區諮詢活動,聽取不同意見。雖然最終《施政報告》會推出哪些治港大計目前尚未定稿,但李家超近來已多次披露會有吸引人才來港的措施。

港府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就罕有地開腔表明重視人才,準備出招和海外「搶人」,並非無緣無故。 

2019年香港爆發反修例風波後,大批不同政治立場的港人移居外地,引發金融、醫療和教育行業出現「人才荒」。

今年6月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高達六成的受訪港人計劃在半年至兩年內移民,有此構想者以中產階級及富裕家庭居多。我的教師朋友移居海外,就是其中一個寫照。

港府有意和外國「搶人」的另一個原因,則和冠病疫情有關。

今年初第五波疫情暴發後,當局實施嚴厲的防疫限制措施,很多在港長期定居的外國人怨聲載道。今年上半年,外國人圈子裡一度出現頗大規模的離港潮。

離港的外國人之中,大多數是各行業的專才。他們來香港生活,除因工作需要,部分人也對香港有濃厚情意結,喜歡香港充滿活力的文化。但是,持續兩年多的疫情,令不少人覺得香港的特色正逐漸消失,於是選擇回國。

一個地方的經濟要發展和壯大,除了基建配套,更重要的是人才。若人才繼續流失,只會削弱香港的實力。在這個大背景下,促使港府近來急起直追,準備出招「搶人」。

某程度而言,近年民粹思潮在歐美國家大行其道,為香港引進人才帶來了契機。以美國為例,過去幾年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思路已逐漸轉向競爭與遏制,對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的審核比以往更為嚴格,甚至調查個人背景。不少在美國的中國頂尖級人才遭遇如斯對待,莫不意興闌珊,有意回國重新發展事業。

然而,不少長期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才,未必再能適應中國大陸的生活節奏。香港作為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於是成為不少「海歸」人才折衷的落腳地。

當然,目前香港出手「搶人」也面臨不少難度。

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港區國安法》使這座國際大城市對人才失去了吸引力。其實不然。大部分在港的國際人才平日甚少接觸政治,對政治興趣也不大,香港政治環境的變化對他們沒有太大影響。反而是安居樂業的住屋,宜居、舒適的環境,才是能否留住他們的最大關鍵。

必須承認,香港作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在教育、醫療、稅務等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樓貴、租貴,許多有意來港或在港發展的國際人才都望而卻步。

在不少海外人才眼中,生活中的語言溝通也很重要。很可惜,近年香港國際化的程度不斷下降,不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才都強烈感受到香港的英語交流和工作環境大不如前,發現越來越難在香港自由的交流與生活,更不用說輕鬆自然融入當地的生活環境、開心地工作。港府要吸引不同國家的人才來港,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總括而言,過去十多年香港的經濟和文化實力持續下降,對中國大陸人才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但眼下中美關係緊張的氛圍下,港府若採用相對寬鬆的人才吸引政策,估計仍會吸納到一批中國「海歸」人才來港工作和生活。但若要吸引其他地方人才,恐怕還要加倍努力了。這也是「東方之珠」能否再展光輝的一大關鍵。

畢竟,成功的國際大都市應該是匯聚人才的「大熔爐」。在這裡,有着各色人種、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一起生活,為這個城市「添磚加瓦」,而不是清一色某類背景的人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我一直支持開放所有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的人,都可以在香港打工,這不是步伐太快,而是已經太慢了,相比內地的一線城市而言,我們已經慢了幾十年。

    吳桐山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