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澤榮:應積極研究放寛入境限制 保持聯通世界優勢
本港疫下數年來維持嚴格的防疫措施,成功做到外控輸入,卻被主要對手新加坡有機可乘,在會展旅遊業出手「搶客」。隨着本港疫情數字近日持續下降,行政長官李家超宣佈探討放寬入境限制,特區政府應化被動為主動,不單放寬隔離檢疫措施,更應具體提出交代通關時間表及路線圖,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先行先試,為抗疫政策提供更多可能性。
新加坡自四月起放寛旅客入境的防疫措施,包括已接種疫苗的旅客,只須出示接種證明便可以入境後免檢測和免隔離。到上月起,未完全接種疫苗的入境旅客,只要在出發前兩日檢測陰性,亦無須隔離。新加坡旅遊局數字顯示,放寛入境要求後,旅客數字幾乎回復至疫前一半。旅客增加自是能激活新加坡經濟活動,這當然也是本港商界望穿秋水渴望香港早日通關的原因。
外界本來預計本港11月在入境防疫措施上有望放寛,因為11月初本港會舉辦「金融科技周」和「國際七人欖球賽」,但新加坡亦於同期舉行「金融科技節」與香港一爭長短。另外,旅遊業議會亦指香港因疫情而停辦「公海遊」,導致郵輪公司將郵輪改泊在新加坡,現在反而在當地營運起來,至少會運作到明年,旅遊業議會擔心郵輪公司蟬過別枝,不會再以香港為母港。
近日本港的確診數字從每日逾萬宗穩定回落到今日約五千宗,特區政府可以進取地提早放寛部分防疫措施,盡早讓社會復常,胼手胝足提振經濟。現時商界、醫學界以至政界都有聲音提出盡早將入境旅客的防疫條件,由現時的「3+4」放寛到「0+7」,甚至是「0+3」,即毋須強制酒店檢疫,改為社區醫學監察數天。特區政府好應加緊研究當中的可行性,統籌各部門應付放寛後的挑戰,預先解決可預見的困難。
一國兩制之便試行開放
特區政府一路以來都不以「躺平」方式處理疫情問題,嚴守家門保護市民,值得稱讚,按衞生防護中心數字,現時已接種兩針疫苗的人口達91.5%,三針的人口佔76.5%,隨着政府分兩階段進一步收緊疫苗通行證措施,相信到11月時大部分市民已接種三針,是時候轉為檢視與外接軌問題。畢竟香港是外向型城市,在一國兩制下仍然是中西文化的樞紐,香港更因為奉行一國兩制,可以先行一步,嘗試成為中國首個疫後開放城市,盡早聯通海外,不只對香港,對國家也有好處,國家日後可汲取香港通關的經驗,不用摸着石頭過河。面對本港零售業疲弱、失業率高企的當下。配合稍後發放的消費劵,政府放寛防疫措施,可以打出一套「組合拳」,變相可「1+1」大於2,為經濟注入強心針。
政府若放寬入境限制,亦應交出通盤的時間表及路線圖,讓市民及商界按步就班掌握政府思維。例如如何應付入境旅客的能力?旅客抵港後的核酸檢測安排如何進行?通關初期,預計每日可能有數以萬計以至數十萬計旅客來港或轉機,是否可以要求旅客在上機前和抵埗後,均以即場進行「快速測試」代替核酸測試以減省處理時間?
當然,若與新加坡比較,無論是「0+7」還是「0+3」方案,都比新加坡的免檢測及免隔離的政策保守,獅城甚至容許民眾在戶外不戴口罩。香港毋須一下子大幅放寛防疫措施,但逐步復常,應是政府和市民的共識。
特區政府應盡快就復常制訂路線圖,讓公眾和外界明白政府的想法,各界才能為復常而有所部署。面對已經復常的新加坡,此事實乃刻不容緩,因為香港的競爭力,與新加坡相比有予人被比下去的觀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