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賢力量:多重政策配合 化解環保問題
早前公布的二十大報告總結了中國過去十年的成就以及就未來的國家發展作出指示,當中便提及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而政府在去年10月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及上月公布的《施政報告》均指出香港目標在2050年之前達到碳中和,當中提出4大減碳策略,分別為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以及多項相關措施減碳。筆者希望聚焦在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問題上拋磚引玉,期望有助政府改善現行政策,盡早達到碳中和,甚至解決其他困擾政府的問題。
在綠色運輸方面,筆者認為政府可提高現行電動車首次登記稅的寛減額上限,增強市民選擇電動車的意欲。現時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和「一換一」計劃的寛減額上限分別為9.75萬港元和28.75萬港元,政府可參考上次調整幅度,將兩個寛減額上限上調約15%至約11.2萬港元和33萬港元,同時延長寛減安排的期限到2027年,期望藉此增加市民駕駛電動車的意欲,提升香港電動車的比例。此外,政府可以大力推廣共享單車的使用。共享單車在2017年傳入香港,到2018年熱潮達到頂峰,7間營辨商坐擁超過2.6萬部共享單車,但因為單車違泊問題嚴重,同時無法取回被政府充公的違泊共享單車,導致不少營辦商如Ofo、LocoBike和Hobabike退出香港市場,共享單車成為曇花一現的熱潮。筆者認為政府可以成為發展共享單車的領頭人,自行或與營辦商營運共享單車,為市民提供一個更環保的出行方式。政府可以通過重新規劃社區的空間,如以北部都會區作試點,設立智慧型共享單車停泊的空間,並參考上海設立智能鎖避免市民違泊,以及完善取回因違泊被充公的共享單車安排,避免數年前的情況再次出現。不但為達到碳中和貢獻力量,更為香港共享單車建立更好的營商環境。
在全民減廢方面,政府預計香港目前3個堆填區將在2030年飽和,政府因而推出多個政策應對,例如預計在2023年下半年落實垃圾徵費、同年年初提交管制即棄塑膠的條例草案並在法例通過後6個月分階段實施,以及在2025和2030年啟用兩個焚化爐 I Park1和I Park2。根據政府估計的數字,兩個焚化爐在落成後預計每日可以處理一共近7,000公噸垃圾。但根據環境保護署2020年的數字,香港每日棄置超過1.4萬公噸固體廢物,雖然堆填區飽和的時間或會因各種政策的助力而有所延後,但始終無法化解堆填區飽和的危機。筆者認為政府應該研究興建第三個焚化爐I Park3的可能性,進一步舒緩堆填區的壓力,如有必要更可以輕微擴建現時的堆填區,為焚化爐的興建爭取時間,解決堆填區飽和的問題。同時,政府預計在2023年落實垃圾徵費,筆者建議政府藉此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之一的環保產業。當垃圾徵費全面落實的時候,社會大眾為了減少垃圾徵費帶來的開支,市民將會更踴躍參與回收,社會對回收的需求也將會因此大增。這個機遇正可發展香港的環保產業,例如增加現時「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及回收便利點的數量、支援業界在港開設回收物品處理廠,並將這些香港製造的再生原料遠銷海外,加強對整個產業鏈的支援。藉此不但滿足社會對回收廢物的需求,亦能加快邁向碳中和的速度,同時發展經濟,為香港提供多元且穩定增長的競爭力。
社會治理從來都是環環相扣,政府制度政策時更應作全盤考慮,為一連串問題服務,透過不同措施針對問題根本取得長期成效,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期望今屆政府能達良政善治,制度具體且針對性的政策推進社會早日達到碳中和,與國家一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