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幾十年來最型的產業
為甚麼我會不停的講高科技和高增值的分別呢?因為在這個社會,以至於整個政府,都有一個盲點,就是盲目造求一個「型」字,或者,全名是「型英帥靚正」,總之,高科技就是「型」,至於賺錢與否,就是其次了。
以下我且列出甚麼是「型」的產業:
在戰前,最型的行業之一,是報業,報業大亨發大財,新聞記者受尊敬。同時間,教育界也大受歡迎,很多富二代都去當教師,也有富二代去當護士,例如我姑媽,便是去了鏡湖醫院當白衣天使。
在七十年代吧,電視台是「型」的產業,所以像周梁淑怡、孫郁標、林燕妮這種高質的女生,又或者是蕭若元之類,全都到了TVB工作。不過,到了八十年代初,它大事擴張,招人的要求便愈來愈低了。
也是七十年代,廣告界很吃香,高峰期是八十年代末期,紛紛賣了給國際廣告公司,也不出幾年,廣告大跌價,現在是幾個人開一間公司,成為了主流。
公關界則遲了十年左右,最吃香當然是財經公關。我記得,那時最有名的是Burson Marsteller,但只有幾名員工的Turner and Spurrier,專做怡置系生意。我不知它的利潤是多少,不過其中之一名老闆,不記得是Tony Turner還是Martin Spurrier了,住在山頂紅莓山莊(Strawberry Hill)的別墅。你不如看看現時的財經公關,收費究竟是多少?
我經歷過互聯網的黃金時代,那時隨便抓一個寫程式,或者是網站設計的所謂「人才」,薪金驚人。我也見識過無數的所謂「金融才俊」,西裝革履,到處受人尊敬,可是其實,到了2010年前後,所謂的「corporate finance」不過是得啖笑,得個殼,現在金融業已爆煲,更加不用說了。
在近七、八年,在年輕人心目中,炒港股是老土象徵,後生仔梗係炒幣、炒美股啦,但陳茂波和許正宇當然不知這個。講到藝術,就是現代藝術,1970年前的都不用提了,估計這應該又是一個泡沬,無緊要,因為型吖嘛,M+咪有大量囉。
記得在二十年前,無人肯做半導體製作,因為太污染、太耗電,也太老土,嗰時不是高科技,而且利潤也不高,個個爭住做設計之類的高端生產,只有台灣人無路可走,啃了這塊豬頭骨,而家咪贏晒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