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國偉:精簡城規程序 加快公營房屋發展
「沒有麵粉,哪有麵包?」 社會經常將土地與房屋,比喻為麵粉與麵包的關係。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實難以興建更多房屋,回應市民住屋的需要。
截至2022年12月底,房委會公佈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一般申請者為5.5年,遠遠高於政府承諾的「三年上樓」目標。而長者一人申請者亦維持至平均3.9年,基層市民等待「上樓」仍然是十分漫長。根據《長遠房屋策略2022年周年進度報告》,現時約有127,500個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如居住於劏房、木屋、寮屋、天台屋以及工廈等,亟需加快上樓。正如新一屆政府的施政方針,因應公營房屋的供應,須要「提速、提效、提量」,回應基層對入住適切居所的殷切訴求。
誠然,房屋供應涉及兩個重大環節,包括土地規劃以及樓宇興建。現時不少公營房屋項目,由土地規劃以至興建單位落成,動軋以10年起計。《長遠房屋策略》自2014年公佈至今,向前延展的10年房屋供應量中,公營房屋的供應都難以擺脫「頭輕尾重」的格局。在新一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了不少加快房屋供應的措施,筆者予以支持,但除了在建造房屋提速外,加快土地規劃亦同樣重要。
現時,「生地」變「熟地」的時間一般最少為6年,要興建公營房屋的時間亦約為三至四年,總計即房屋項目動軋需時最少十年或以上,相當冗長。政府提出《條例草案》的修訂建議,期望可以「生地」變「熟地」縮減至4年,而新發展區等大規模項目則由13年大幅減至7年,相信有利於香港未來房屋供應,加快興建公共房屋,以及各項社會發展所需。
筆者留意到《條例草案》的修訂建議中,容許法定規劃圖則可以局部核准,確保圖則即使某部分有爭議甚至遭司法覆核時,其他不受爭議的修訂不受拖延,這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過去有公營房屋項目,正由於分區規劃大綱草圖受到司法覆核個案的影響,須要延後進行。例如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計劃用地,以及房委會轄下位於葵涌的「葵安工廠大廈」,均同樣受分區大綱草圖遭司法覆核的影響,出現延後的情況,無奈蹉跎了歲月。
政府於2021年在《施政報告》提出,研究房委會轄下兩條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包括西環邨及馬頭圍邨,而西環邨亦很大機會利用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的新建公屋資源,作為受重建影響居民的遷置資源。因此,有關《條例草案》的修訂建議,不單單可以減低對公營房屋項目規劃及興建的影響,對於現時不少舊邨亟待重建,也是同樣重要的。
筆者期望透過《條例修訂》的建議,能夠精簡、縮短及更新現時的土地規劃程序,在平衡社會不同持份者意見的同時,須要加快發展,推動香港向前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