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特首政策組有存在的必要嗎?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台伊始,便提出設立特首政策組 (特策組),取代原有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 (創新辦)。自此之後,便不時有聲音質疑政策組設立的必要,例如有外媒宣稱,特首政策組是新瓶舊酒,不過是復活了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砍掉的中央政策組(中策組),兩者之間的唯一區別,是特策組並沒邀請泛民中人加入,政治光譜相對單一,因而更難向特首反映民意。
從編制上而言,特策組跟中策組的確有不少類似之處,例如組長均是由學術背景濃厚的非公務員擔任,管理層與成員亦可由非公務員擔任,但是若論分别,可不只是特策組沒邀請不同光譜的成員擔任,更重要的是過去中策組同時向特首、政務司司長與財政司司長負責,特策組則成了特首一人的智囊組織,此一安排倒是跟創新辦類似,某程度反映特區正逐步由行政主導,變為由特首主導,突顯特首是管治特區第一責任人的憲制安排。
至於特策組沒邀請泛民中人加入,便未能反映民意,其實從特首早前的回應中,可看到特策組並不抗拒不同陣營的人加入,關鍵是對方是否能為特區管治作出貢獻。另一方面,泛民在修例風波之後,連參選立法會都有機會被上「投共」的帽子,現在邀對方投身特策組,願意加入的機會極微。況且,有否泛民加入,根本不影響民意的掌握,特策組依舊能靠觀察網絡與傳媒輿論,以及定期的民調了解民情。
當然,對於特策組的誤解,似乎還不只是這些,例如有人認為現時各個政策局,都會進行政策研究,再設一個特策組,實屬架床疊屋。其實特首在創設特策組之初,已述明了其四大職能:
一,從高瞻遠矚的角度,倡議及協助制定長遠和策略性政策;
二,緊貼國家發展,包括方向、計劃和政策,分析及建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對接重點,主動參與推動和作出貢獻;
三,審視國際關係和形勢,分析機會和風險,讓政府既可以把握機遇,創造有利發展的環境,同時又可以防範風險;及
四,掌握香港民情,了解市民關注大方向和重點,並發掘有利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協助決策方向和制定措施。
是故,特策組的政策研究方向,本來便跟各個政策局不同,前者是傾向縱觀全局,從長遠角度制定香港的管治和發展策略,同時給出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的建議,各個政策局則可在此全局性的策略發展方針之上,負責研究具體的政策如何落實。換言之,特策組負責宏觀的策略研究,各政策局則負責制定實質的政策細節,兩者分工上有顯著不同。
另一方面,特策局還負責國際形勢的研判,以及民意收集,特別是當今世界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政治波譎雲詭,全球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治理體系等格局、環境,均出現重大變化,香港作為中西文化和經貿交匯點,實在難以不受影響。在此情況之下,特策組所作出的形勢研判,以及其民情收集的成果,均可為各政策局制定政策時提供便利,足見特策組實在有其存在的必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