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千山:請帖發出了,酒席沒備好
Hello,HongKong.(「你好,香港!」)隨着疫情漸緩,尤其是對內對外全面通關,香港特區全面開始對世界各地遊客的宣傳攻勢,鋪天蓋地的「你好,香港!」廣告全面在影視、報刊以至燈箱出現,旅遊發展局更推行「香港有禮」以空前大手筆向全世界遊客派發五十萬張機票,大有把疫情肆虐三年失去的遊客和收入搶回來的氣派。很遺憾,不止香港旅遊界,而是官商民都沒有做好準備。姑且打個比方,現況是請帖發出去了,可惜酒席還沒備好。二十年前自由行之後由狂熱到反彈的教訓,整個香港社會都沒有好好汲取。
疫下三年,香港二十多萬旅遊從業人員流失了好幾萬,保守估計可能有四分之一轉行去了,關停的旅行社好幾十間,旅館結業的也不少,葵涌貨櫃碼頭等區更出現旅遊巴墳場,涉及近十萬車輛。香港旅遊品牌之一的康泰、星晨等旅行社倒閉了,馳名世界的香港仔珍寶海鮮舫由結業以至船沉深海。原本的尖沙咀、旺角、銅鑼灣等旅遊熱點,在一片冷風下多間商店拉閘、關門,外界印象最深刻的是尖沙咀栢麗大道十有七八間店是關的,銅鑼灣羅素街、旺角彌敦道的珠寶鐘錶店、連鎖化妝品店紛紛收縮,連帶的食肆、百貨店也是門堪羅雀,營業額萎縮大半。
這些慘況,有意識的市民不論大人小孩都記憶猶新,也希望盡快走出經濟低谷,尤其去年大半年疫情嚴峻而又有連串熔斷機制,令香港猶如「孤島」,坐守「愁城」的大眾,尤其業者多希望盡快迎來曙光,很形象的說法是大家盼通關就如盼「解放」。這就解釋了今年初以來,香港陸續宣布對外地通關、與內地通關前後,官商民是一片歡呼,畢竟這些才是真正的經濟活水,財政司向全民連派幾次的消費券,其提振經濟的效益正呈收縮態勢。
如今,連串大型展覽活動在香港重新登場,大大小小的旅遊團再度光臨香港,港九新界各式酒店客流漸盛,最明顯的是廣東道名店排隊入內選購貴價手袋、服裝的人龍愈來愈長。全港各區大型商場人山人海,奢侈品的營業額重新紅火,食店又得預約入內。維多利亞港每晚八點的「幻彩詠香江」重新吸引了大批香港和海內外遊客的打卡。這一切,似乎在說明:盛事之都再度回來了。
很可惜,這只能是短暫的景象。如果香港各界再不正視問題並謀求對策,可以斷言今年聖誕節過後,市民在旅遊旺區對遊客膨脹影響其生活,所積累的不滿又將爆發,二十年前自由行由熱到冷的悲劇肯定會重演。容許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那只能說明好了傷疤忘了痛是集體無意識、集體不作為的必然結果。
近十萬旅遊巴士停開三年,需要維修、續牌,以及需要補充的司機人手,除了業界處理之外,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能不能給予實際幫助呢?事件還涉及運輸署(運輸及物流局),能不能由財政司司長或副司長統籌協調去解決這個跨部門又是全社會問題呢?旅遊事務專員除了做甚麼宣傳唱好的大龍鳳,能不能與業界好好協商如何跟進這些問題呢?同時,疫下三年流失的導遊領隊,沒有一萬也有八千吧,如何盡快加強培訓,以及鼓勵再培訓局、職訓局和各大專上院校旅遊課程學員成為生力軍呢?
另一更大問題是,香港旅遊業和社會有多大的胃納量,去迎接、吸納和消化由五十萬張機票產生的倍數效應的遊客呢?如果今年香港可以重新迎來一千萬甚至三千萬遊客,香港有足夠熟練的旅遊業人員?功能和車輛手續齊全旅遊巴?酒店旅館的房間和床位又足夠嗎?
好了,香港有足夠的旅遊點去吸引四方來客嗎?二十多年前,香港旅遊熱點是山頂、金紫荊廣場、時代廣場、青馬大橋、海港城、星光大道,回歸四分之一世紀了,新增的旅遊景點大同小異,是增加了將軍澳跨灣大橋、啟德遊輪碼頭,其他就是世界地質公園和郊野行山徑,以及一些老區深度遊而已。這些問題,二十多年後未見甚麼改進和提升,市民最深切的體會是藥妝店人滿為患,拖篋客川流不息,怨氣變成怒氣,結果就是在別有用心者的煽動下,上水、屯門等區出現反自由行的畸型現象。試問,這些問題和危機,有關當局和業界有沒有正視,有沒有積極處理,還是見慣不怪,聽之任之呢?
「你好,香港!」的請帖已經向全世界發出了。很遺憾,兩個月來,仍未見到當局與業界共同商定並公布迎客大計和配套措施。特區政府會不會就此訂立表現指標呢?面對四方八面都在拼經濟搶遊客,香港社會到底做了甚麼準備去爭取出奇制勝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