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醫保改革風波突顯政策透明性、參與度之重要
每年兩會,國民都期待政府可以解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然而此次會議已閉幕,相信很多老百姓,尤其退休人士,都對其中未涉及醫保改革方案而感到不滿。
早前,中國各地方政府陸續推出了醫保改革。方案推出後引起了民間一系列抗議行動,以武漢和大連等地規模最大,可謂近年中國比較大型的群體性事件。
以武漢為例,此次改革將醫保個人賬戶每月發放額度大致減少了2/3,轉到統籌賬戶。以一位退休人士為例,原本每月個人賬戶入賬286元,改革後變為每月83元。作為利益平衡,原本需要個人賬戶負擔的門診費用,可以按比率報銷了。
有分析推測,本次改革與醫保資金減少有關。這也不難想像,過去三年疫情消耗了大量醫療開支,而且中國人口斷崖式下跌,已於今年正式開始負增長,這個趨勢也使現行醫保政策難以維持。
從政策方向來講,此方案屬於合理範圍。武漢的官方數據顯示,全市60%以上的個人賬戶資金沉澱在年輕和健康群眾的賬戶上,使得醫保未體現社會共濟功能,成為了一種強制儲蓄。這次改革向老年人傾斜,向多病者傾斜,也符合醫保制度的設計初衷。事實上,全世界大多數地方的醫保都採用這個原則。那為甚麼中國的老年人不領情?筆者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中華文化重視財產,重視繼承。同是華人社會的新加坡也有個人賬戶制度,很多老年人的想法很樸素,只想把這筆錢留給子女。而現在方案突變,原本可以繼承的部分被大幅削減,引發退休人士不滿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醫保體系運行透明度低。統籌賬戶怎麼用,每年結餘有多少錢,運營情況如何,是增長了還是減少了,國家醫保局並無公示制度。例如過去三年疫情期間,醫保基金支付各地全員核酸到底花了多少錢?至今查不到官方數據。早期民眾甚至對動用醫保賬戶都不知情,直到國家醫保局明確禁止地方政府用醫保支付核酸開支,大家才後知後覺。這種不透明的操作使大眾產生不信任感,老年人作為社會中最無助的群體必然恐懼,即使方案整體合理也難以抵消這種情緒。
中國基層百姓一輩子也就是幾件事: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為國辛苦工作就是為了享受醫療和養老福利。住房可以租,教育可以減,養老可以省,唯獨醫療是躲不開也無法選擇的。錢被分走了,他們心理必然難以接受。
然而,最重要的問題在決策過程中公眾沒有參與。
中國體制追求行政效率。好的方面是推行政策果斷迅速,但反面就是收集民意不充分。一些政策一個部門研究了,走個程序性的公眾諮詢就通過了。尤其中國缺乏社會組織或民間協會,每個人都是原子化的個體,即使有公眾諮詢也很難參與。於是很多涉及某些群體重要利益的政策出台卻沒有這些群體的參與。以前經濟發展形勢好,是做蛋糕階段,不需要觸及這種「得罪人」的改革,問題還不明顯。但現在經濟放緩,開始分蛋糕,就出現了衝突。
實際上,政府允許更多公眾參與政策制定過程,效率可能會降低,但可以保證所有人的利益得到考慮,總體看更有利於保證政策順利實施。即使改革勢在必行,也可以有更均衡的方案。比如賬戶扣減可以老人用老辦法,新人用新辦法;或者新方案推行幾年後再開始實行,給公眾過度期;再或者不同年齡段採用不同過度政策。這些都比簡單直接的一刀切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疫情後,中國社會中的很多群體開始出現權利意識。一些人意識到,自己的基本權利可能會因為某些理由被剝奪,所以就有更強的被侵犯感和更激烈的反抗情緒。中國政府應藉此次事件修正自己的行政模式,增強政策透明度,並允許各群體參與到決定自己利益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如此才能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利於社會穩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