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大威:推動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的和平之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的國事訪問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這是在烏克蘭危機陷入僵局、衝突升級風險不斷累積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動,它不僅將促進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發展,而且對推動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促進大國良性互動、維護全球戰略穩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顯著升級至今已經一周年。這場危機是冷戰後北約歐盟持續雙東擴、歐洲地區力量對比顯著失衡、獨聯體西部地緣政治爭奪白熱化的結果。危機導致的熱戰不僅造成歐洲地區新的分裂對抗,而且對國際體系和全球戰略穩定構成巨大衝擊。
烏克蘭危機具有三重複雜的結構性矛盾:一是北約執意東擴造成俄羅斯與北約國家之間典型的安全困境,雙方陷入信任喪失、互相視為安全威脅的惡性循環;二是歐盟擴大進程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一體化之間形成競爭性一體化局面,獨聯體國家之間的制度性聯繫遭到外力切割;三是美歐秉持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價值觀,蓄意將俄羅斯妖魔化、「賤民化」,在將自身地緣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否定俄方合理關切和利益訴求,並否認彼此存在妥協空間。在俄與西方對立加深背景下,烏克蘭國內民族矛盾與大國戰略角逐相互激蕩,使這場危機具有零和博弈、相互加碼、輪番對抗升級的突出特點。
由於美歐俄烏彼此矛盾根深蒂固且立場尖銳對立,俄烏衝突目前已陷入苦戰和戰略僵局。西方國家不斷提升援烏武器裝備等級,以反俄政治正確代替冷靜理智的政策考量,衝突各方關係不斷惡化,談判對話遙遙無期。面對歐洲地區武裝衝突持續發酵及升級外溢危險,國際社會普遍感到憂慮。中國不謀求對歐洲地區安全事務的影響力,也不是衝突當事方,但與廣大歐洲以外國家一樣,受到該地區衝突升級的潛在影響。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從危機伊始就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發揮建設性作用,抵制國際關係中新冷戰的苗頭。2023年2月,中方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蘊含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共同」「四個應該」「三點思考」等核心思想,吸納各方合理關切,體現了國際社會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主席莫斯科之行進一步發揮首腦外交的引領作用,圍繞烏克蘭危機的和平解決展開溝通協調,為防止危機升級、緩和緊張局勢、推動政治解決發揮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一是推動中俄關係健康發展,維護全球戰略平衡。中俄關係地位重要,是世界政治民主化、多極化的保障,也是全球戰略穩定基石。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之上,也不受外部影響和脅迫,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訪俄期間,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中俄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及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為新形勢下全面加強兩國戰略協調和各領域務實合作做出頂層設計。雙方還就烏克蘭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一致強調通過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俄方重申致力於盡快重啟和談,烏克蘭方面也積極評價中方推動停火止戰的努力。
二是積極致力改善中歐關係,促進歐俄之間重建相互信任。中歐是文明對話夥伴,互不構成安全威脅,擁有廣泛共同利益,穩定務實、互利共贏的中歐關係是全球戰略穩定的重要一環。俄烏衝突根源在於後冷戰歐洲秩序重構過程中的矛盾失控,而這不應成為中歐改善關係的障礙。歸根結底,未來歐俄總歸要和平共處,無法想像沒有俄羅斯的歐洲地區秩序。歐盟要實現戰略自主,依靠自身力量從根本上解決歐洲安全問題,就必然要重建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建立包容性泛歐安全秩序,而不能仰人鼻息,把自己綁在別人的戰車上。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居間協調,有助於打破歐俄之間的戰略僵局,促成衝突儘快軟着陸,造福地區各國人民。
三是建設性調解歐洲地區安全矛盾,反對國際關係中的冷戰思維。當前全球安全熱點背後,無論烏克蘭危機還是東亞圍堵中國的各種地緣政治小集團,往往都有美國操縱全球地緣矛盾不斷激化的離岸制衡之手。美國對喪失霸權地位的戰略焦慮和隨之而來的非理性霸權護持是當前國際政治的不穩定之源,有可能造成主要大國之間爆發衝突及對抗升級,並因冷戰思維作祟導致出現新的大國集團對抗,這不能不引起人們高度警惕。習近平主席莫斯科之行以積極的外交努力致力於化解烏克蘭危機,也是着眼於有效對沖國際政治中集團對峙的消極傾向,維護國際和平穩定,為大國關係良性互動開闢新的廣闊空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