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豪:如何重構新政治標籤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譚耀宗日前受訪表示,中間派已不復存在,愛國者已成為主流,「五光十色」是以愛國立場為前提的「五光十色」。刺激了所謂「中間路線」的議員又為「中間派」辯護,甚至斷言「中間路線將成主流」。
所謂的「中間派」,多年來最失敗的地方在於,幾乎沒有任何一位以「中間派」自居的人能夠說清楚何謂中間派,沒有能力成功構建中間派的闡述。甚至乎,有時候一些所謂的中間派,其言行甚至會較建制派更加擁護建制。
所謂「中間派」,多年來所聽到的一個最常用的定義,是所謂「不盲撐,不盲反」,即「是其是,非其非」。然而,這個定位是蒼白無力的。試問一下,難道會有政黨自認是「盲撐」或「盲反」嗎?建制派各政黨一向也否認自己是「盲撐」,他們在議會也不時會對政府議案提出修訂或表達異議;至於反對派政黨,以民主黨為例,他們在「違法初選」及「35+」,亦即2019年「黑暴」前,也經常強調自己不是「盲反」,也經常會支持政府的議案。可見以「盲撐不盲撐,盲反不盲反」來定義「中間派」,是不足夠的。說白了,過去的政治勢力,基本是以「親中親政府」或「反中反政府」來劃分,中間派算甚麼呢?如果投機、模糊、搖擺、騎牆的中間路線能夠成功,一早已成功了,還用等今天嗎?別忘記,狄志遠也不是走直選的。
正如譚耀宗的基本立場,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及「完善社區治理」方案下,反中亂港勢力已失去在建制體制再生存的空間,今年區議會選舉後,可以斷言反中亂港勢力將徹底退出建制的舞台,淪為一般民間組織。這也標誌着香港擺脫過去的政治泥沼,重新出發。
展望未來,香港的政治體制將以「愛國者」為絕對基礎,以及在「去政治化」的基礎下,未來的政治鬥爭再不會是政治立場之爭,不再會是簡單的二分法,更有可能的是偏向經濟意識形態之爭、階級之爭、社會理論之爭、政策議題之爭,各政團或政客之間的政策倡議或對社會議題的操弄將更加重要,而經濟意識形態、階級定位、社會理論定位、政策議題定位,又會構成新的政治標籤,而「中間派」也要在這些新框架中重新定位和定義。所謂的「親政府」政團或「反政府」政團的簡單標籤實在是過時了,所有人都是愛國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