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在水上人家作客

2023-07-1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7-14 at 16.38.30 (1).jpeg

(「雜錦」海產:撻沙乾,海鱔乾,銀魚仔乾,小尤魚乾,瀨尿蝦乾)

受朋友之邀,近日去了香港島的一戶水上人家作客,零距離體驗漁民的飲食文化。

與漁民共餐,當然少不了海鮮。但這不是酒樓的海鮮大餐,而是別有一番漁家風味。譬如說,上桌先來一盤風乾的漁獲,都市人幾乎沒人能叫得全「雜錦」的名字,撻沙乾,海鱔乾,銀魚仔乾,小尤魚乾,瀨尿蝦乾。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魚。

WhatsApp Image 2023-07-13 at 11.54.32.jpeg

(墨魚,俗稱「吹筒仔」)

炒魷魚(墨魚),大家當然都吃過。俗稱「吹筒仔」,大清早從海裡撈上來,一切的佐料都有損原汁原味,所以主人家用來清蒸,咬一啖滿嘴都是墨汁。一桌子的人相望,個個都黑色唇齒,甚是滑稽。豪哥介紹說,小時候上學寫毛筆字,水上人家的孩子連墨汁都省了,因為墨魚的膽汁真的可以用來寫字。

香港人當然都吃過海螺,主要是曬乾的響螺,是煲湯的好食材。但筆者還是第一次品嚐青衣螺,外殼布滿青苔狀的藻生物,螺肉極之鮮美。

WhatsApp Image 2023-07-13 at 11.53.38.jpeg

(青衣螺)

攀談得知他們是香港早期三大族群之疍家,祖籍寶安。與客家、廣府人一樣,疍家也是漢族的一支民系,自古以來在香港、澳門、廣東、福建沿海沿江逐水而居,以船為家。其中,又以海南島三亞及雷州半島為疍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WhatsApp Image 2023-07-13 at 11.41.07.jpeg

(筆者與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副主席陳志豪(豪哥)留影。)

主人家介紹,「阿爺那輩已在香港仔捕撈」。香港仔在舊時候是四大漁村之首,全盛期約有五萬名漁民聚集。遲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漁民都是以船為家。所住的小艇多是不能再出海作業的破舊漁船,高峰期泊有數以千計這類的住家艇。七十年代之後,涌尾 (現時逸港居對開)一帶,則搭建了密密麻麻的棚屋,都是極其簡陋的房舍,類似九龍早期寮屋區。

WhatsApp Image 2023-07-13 at 12.00.17.jpeg

席間最令人驚艷的「發生了一夜情」馬友魚,做法是捕撈之後即抹上鹽,但𣎴是曬乾做咸魚,而是讓海風吹至翌日即下鍋,謂之「一夜情」,如此炮製既新鮮又入味,與新界客家人的「豬肉鉢」有異曲同工之妙,亦見香港這兩個族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智慧。

WhatsApp Image 2023-07-13 at 11.41.06.jpeg

在座的多位漁夫,皆曬成古銅色,額頭上的皺紋異常深刻,見證長空碧海的歲月。香港的客家、疍家有許多相似之處。客家人四海為家,喜歡遷徙,在香港定居,至少有三百年的歷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客家話還是香港的主要語言。至於疍家,香港開埠以前已棲居水上,其源流則很難稽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南宋《山家清供》記載了一種名為「撥霞供」的菜餚,而這正是我國最早的火鍋記載。

    葉德平  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