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食不厭精──日常有多少魚類成為港人桌上佳餚?

2021-05-27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5-27 at 10.08.35 (1).jpeg

魚類是香港的飲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香港位處華南一隅,南望碧海,西臨珠江口,加上屬亞熱帶氣候,所以有豐富的魚類資源,海產河鮮經常可見於市民的餐桌。

有謂香港在開埠之前是漁村,漁業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其實不只以前,至今香港魚類產品的產出和消耗仍然十分龐大。香港人均海鮮消耗是亞洲第二,每年人均食用逾70公斤海鮮。在2019年,本地大大小小的漁船有6390艘。漁民的生活靠海吃海,「看天做人」,常受季節和天氣的影響,颱風襲港是夏秋兩季常有的事,風高浪急,冒險出海易生危險,但靠岸休息又會失去收入;另外,十多年前起南海實施休漁期,香港水域也禁止拖網捕撈,不少漁民改為開設海魚養殖場,揭開本地漁業轉型的一步。

每天凌晨,正當許多人熟睡的時候,香港的數個魚類批發市場已人聲鼎沸,燈火通明,一箱箱漁穫來來往往,在早上送至各餐廳和菜市場。海產固然交投活躍,但淡水魚也是不遑多讓。香港的淡水魚多出產自位於新界西北平原的魚塘,當中烏頭魚非常有名。加上珠江三角洲是魚米之鄉,供應大量淡水鮮魚到港,包括魚塘和河流溪澗捕撈的河鮮,品種繁多,長年受到市民的歡迎。

2019年,香港所有鹹淡水活魚產出加起來是12萬公噸,總值29億港元,還沒算上外地的急凍水產。

香港市民鍾愛魚類,既可用於烹調各式佳餚以及醬料、加工食品,而且營養豐富。魚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奧米加-3脂肪酸和多種礦物質,對大眾健康有好處。香港雖為國際金融中心,創新尖端的產業固然搶佔風頭,但也不可忽視傳統行業的非凡貢獻。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周末港客北上消費過關大排長龍,與此同時,香港的獨特優勢吸引着內地人赴港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形成了一個香港、內地「雙向奔赴」獨特現象。

    薩日朗  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