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充滿矛盾的城市規劃
政府擬在洪水橋設立新發展區,容納超過20萬人。(政府新聞網)
規劃署在10月底, 展開了《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的公眾諮詢。《香港2030+》研究勾劃香港在2030年後的城市發展藍圖,當中的城市規劃影響著數代香港人的生活。日前與行家出席研討會,深深體會城市規劃中的難處。 社會在城市發展時,必需作出果斷抉擇,不能總是停濟不前,原地踏步。
城市規劃的矛盾
近年,政府在規劃新發展區時,民間總會有強烈的反對聲音,「不遷不拆,發展不公義」已經是大眾耳熟聞詳的口號。無可否認,城市發展總會令部分持分者受影響,但是社會總有人要妥協讓步。若大家堅持己見,社會就不能繼續發展,只會造成雙輸的局面。政府在城市規劃時經常被困在不同持分者的矛盾中,其中常會碰壁的是社會整體利益與個別地區利益之間的矛盾。簡單舉例說,政府需要找地方興建厭惡性設施,如堆填區,各區居民都會很自然抱著NIMBY(Not In My Back Yard)的心態,意即不要在我的後園興建。即使沒有地區願意接收這些設施,作為有責任的政府總要下一個困難的決定,不能不顧社會利益而放棄興建。同樣地,在發展新市鎮時,既然無可避免地要有人受到影響,我們應關注如何公平地補償及安置受影響人士,讓他們能夠盡快重新生活,而非以停留在「不遷不拆」的口號式抗議。若發展新項目受阻,最終受害的只會是社會大眾。
理性討論 共商未來
在《香港2030+》的諮詢中,政府其中一個願景是要打造香港為一個高密度及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在一些專題報告顯示,政府更冀望未來新落成的單位的最終平均面積可達近650方呎,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此外,研究更提及要打造東大嶼都會為第三個商業中心及發展新界北為高增值科技區。政府已經將所有有關的資料開誠佈公,讓大眾閱覽和討論,希望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我深信一些慣常的反對者也希望香港可以變得更好,但請他們表達意見前先閱讀資料 。為反對發展而反對的意見,並不能為社會帶來實際改變。
規劃是永恆的困局
正如剛剛退休的規劃署署長凌嘉勤說:「規劃的工作是永恆的困局,反對者總會比支持者多,因為將來的受惠者現在還不會出現支持你。」的確,一個發展區或基建項目,總會被人批評是大白象,但是時間會還規劃師一個清白 。正如當年也有人批評新機場是大白象,但今天的事實告訴我們,這絕對是一個明智決定。最近,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還倡議興建第二個機場,但暫時未有人批評他想興建大白象,莫非基建為大白象與否,是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