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開發土地的大辯論 直接民主的體驗
(大公報資料圖片)
上屆政府雖然致力解決房屋土地問題,但樓價卻屢創新高, 置業對年輕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歸根究柢,全因政府在開發土地上遇上極大的困難,幾乎所有大型的發展項目均遇上受影響的居民強烈反對,填海造地又被批評污染環境,令工作舉步為艱。面對嚴峻的土地問題,曾任發展局局長的林太明白不能對此坐視不理,提出將成立專家小組,進行一場關於土地開發的大辯論,為未來的發展清除障礙,筆者認為這倒是一個務實前瞻,有趣的直接民主的體驗。
土地開發的前世今生
開發土地一直是政府面對老、大、難的問題,政府於2011年至2013年期間更進行《優化土地供應策略》檢討,提出六種方法釋放土地資源的方法,包括在鄉郊收地、重建舊區、更改土地用途、重用前石礦場、發展岩洞及填海, 並進行兩階段的公眾諮詢,最後公眾認同於維港以外的填海及發展岩洞地點的土地用途為優先的土地開發方法。政府提出於欣澳、小蠔灣和龍鼓灘填海及搬遷污水處理廠至岩洞等計劃均是源於《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除此以外,政府自1970年代起,約每十年便檢討全港發展策略,規劃香港的未來發展,於上年更就《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進行公眾參與活動,當中亦提出透過於喜靈洲及交椅洲一帶填海,興建東大嶼都會,成立第三個商業核心區。
以上兩個策略性框架本應是未來土地開發工作的根基,但反對人士卻往往不承認公眾諮詢結果,導致土地開發工作停滯不前。
公眾諮詢的困局
政府於開發土地上一直有跡可尋,基於公眾諮詢結果推展下一步工作,惟反對者往往在公眾諮詢缺席,卻於計劃推行時群起反對,更指責政府沒有做好宣傳工作,令居民無法得知道政府就發展項目進行諮詢。反對者更會結合政黨力量,高舉不遷不拆的口號,要求政府擱置計劃。
面對如此困局,我們不能再等,更需要突破性的方法解決問題。在公眾諮詢中,反對者的目的只是拉倒計劃,卻不會提出新的建議。可是,在社會大辯論中,不同人士可以各抒己見,但雙方需要就解決土地問題達成共識,不能只破不立,這比公眾諮詢更為有效率。林太做到「與民共議」的承諾,筆者倒是期待香港會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參與這場破天荒的直接民主體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