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讓港人認識內地制度 要用年輕人的語言
冷溶日前為特區政府高級官員宣講十九大。(大公報資料圖片)
走在港鐵車廂,不論上班族、專業人士、退休人士都在低頭,忙於查看恆指過了三萬點沒有、騰訊升了多少%,港交所是否衝破250元等。大學生在學校多在討論畢業後做什麼工作,應該報哪些 MT。國家的十九大成果,報告及發展進程,除了中聯辦官員、建制派、參選人大的候選人、問責官員、公務員和各大媒體政治版編採人員外,相信有興趣的人並不多。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的發展藍圖以及希望廣大香港民眾了解和掌握國家的新思想、新目標、新任務、新舉措和新部署,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以及港人熟悉的董建華和李飛全方位闡述,對部分人的影響力是有,但絕不足夠,未來如果要做到在國際層面,香港各個階層及年輕人都掌握十九大規劃的理念和未來發展藍圖,一定要先從受眾的視角出發才行。
筆者的觀察和參與,以及與本地官員、專業人士和學生的交流,得出的結論是,確實講者規格高,受邀參加是榮幸,但與會期間,講者多用上內地用語如「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分兩個階段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等,只是點出了方向,而缺乏讓聽眾產生共鳴的地方。
假如在冷溶的宣講活動中,多加入一些本地的經濟學家,政治及公共管理人才,並讓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鼓勵台下官員與公務員與冷溶及中聯辦官員交流提問,港事港辦、港式思維、內地方式、北京思維、一國、兩制等六對關係深入討論;又或者讓易綱與在場與會的兩百多人一起在金鐘中環的酒吧暢談金融體制,人民幣未來走向及股匯市況;甚或董建華再來一場十七年前與青協一同舉辦的與青年真情對話,談談未來香港人如何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如何尋找學習機會等,相信受眾會更有興趣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資訊。
如同中聯辦新上任主任王志民所言,一帶一路的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定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勢的平台,當中的機遇,港人如何把握發展空間是關鍵。董建華花了幾年的時間和心力籌辦智庫和講座,未來預料也會投放更多的資源,如果單單用宣講、閉門座談和晚宴的形式,無疑未能取得應有的影響力。
筆者建議未來多在社交媒體上,參考新加坡政府的案例,多做 Facebook 直播,多找年輕及有知名度的意見領袖,細化議題去推廣,也一定要容讓各方參與討論,這樣才能夠將溫和,理性和新時代擁抱大中華發展的同路人一起建設,而不再是由個別人士佔據了國家發展的議題,卻做不到廣泛群眾參與國家發展的成就。
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不能止於幾場重要講座,未來提升年輕人對國家認同的同時,絕不能忽略他們事業和人生規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