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權:由道濟會堂至合一堂
行經港島半山般含道的人,都會被一座建於高台上的教堂所吸引。這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1926年落成。它屬於基督新教,但外表華麗豐富,色彩奪目,具有英國愛德華時期的哥德復興式風格,有別於一般不重視花巧裝飾的新教教堂。正門旁邊牆腳嵌入一塊刻於丙戊年(1886年)的「道濟會堂」匾額,顯示了兩者的關係。
華人教會自立
對孫中山年輕時在港生活有認識的人,都聽過道濟會堂這個名字。它位於荷李活道,毗鄰雅麗氏利濟醫院,是第一座由華人集資興建的教堂。孫中山就讀的香港西醫書院設於雅麗氏利濟醫院內,在學期間(1887至1892年),他經常到道濟會堂參加聚會,與堂主任王煜初牧師和長老區鳳墀等人暢談國事。
道濟會堂源於倫敦傳道會在1862年成立的華人教會團體,教會財政自立,日常運作由華人主理,1866年還主動派員赴佛山宣教,及後在當地建立教堂,可說是達到「自立、自養、自傳」的成績。但道濟會堂的華人教友要借用歐籍教友的佑寧堂(Union Church)舉行主日崇拜,西人在上午,華人在下午。其後雙方在使用權問題上發生爭議,導致有華人宣教師離開。
1885年華人女教友高露雲(又稱高三桂)夫人廉讓荷李活道的地段給倫敦傳道會,以供興建醫院和教堂。醫院由倫敦傳道會何福堂牧師之子何啟出資興建,1887年建成,為紀念其英籍亡妻雅麗氏(Alice Walkden),命名為「雅麗氏利濟醫院」。毗鄰的教堂由華人會友集資興建,1888年落成,前方陽台嵌了一塊匾額,刻上「道濟會堂」四字。從此華人信徒有了自建的堂會,稱得上是首間華人自理教會,但所在土地業權屬於倫敦傳道會,按立牧師的權力亦來自該會,所以還未算完全自立。
當時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華洋之間時起衝突,西方教會常被指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導致教案頻生,反基督教的風氣日漸熾熱。在華的西方傳教士開始探討教會自立問題,交由華人管理教會,以洗脫「洋教」之名,使基督教可以在中國紮根。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長老會、倫敦傳道會和公理會等代表於1918年在南京開會,提出本色化的發展方針,探討教會合一。之後有其他教會加入,1919年宣布成立「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議會」。參與的香港教會包括道濟會堂,隸屬於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
般含道美景之地
1921年雅麗氏利濟醫院因病床不足,決定變賣院址,遷往般含道與那打素醫院合併擴建。由於地契相連,道濟會堂也不能獨存,加上教堂日漸殘舊,所在地區環境雜亂,故此亦物色地方遷徙。
其時倫敦傳道會在般含道2號設有辦事處,與該會開設的那打素醫院為鄰。皮堯士(Thomas R. Pearce)牧師認為此處適合作新堂之用,建議道濟會堂出資在羅便臣道的傳教士宿舍舊址,興建兩幢新樓房給傳教士居住,以換取般含道2號土地建堂。
這片山坡曾經有一個美麗的法文名字:Beauregard(美景的意思),倫敦傳道會買了此地段,首先興建傳教士宿舍(約1893年)和那打素醫院(1893年),之後陸續在附近建立學校和醫院,包括英華女學校(1900年)、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1904年)、何妙齡醫院(1906年)和護士宿舍(1914年)等。1920年代初新的傳教士宿舍建成後,稱為「倫敦傳道會大樓」,與英華女學校為鄰。
道濟會堂取得般含道土地後,即動工興建新堂,建築費用由華人教徒募集,土地業權由華人信徒擁有,自此教會真正自立。自1908年起,堂主任一職由巴色會的張祝齡接替,他由區鳳墀長老邀請加入道濟會堂,1913年在道濟會堂被按立為牧師,這是華人自理教會首次按立牧師。
新堂原定在1922年1月16日舉行奠基,怎料政府要拓展西摩道,須徵用數千呎土地,要求道濟會堂更改圖則。教會本打算在新堂旁邊興建一座獨立鐘樓,最後唯有將鐘樓與教堂併合一起。當年正值海員大罷工,奠基禮要押後至1924年10月10日舉行。之後再發生省港大罷工,大量建築工人返回內地,令工程停頓,結果到了1926年10月10日始舉行開幕禮,由張祝齡的父親張聲和牧師(巴色會)主持正堂啟鑰禮。經信眾投票表決,教堂取名「合一堂」,代表基督教派合一。
合一堂內可見許多名人肖像,他們都是貢獻良多的信徒。副堂有伍廷芳夫人何妙齡(何福堂之女,何啟之姊)的像贊,當年她主持副堂啟鑰禮。另外有關元昌夫婦的瓷像,關氏為道濟會堂長老,太太黎氏則是雅麗氏利濟醫院首任華人護士長。樓梯轉角處有澳洲華僑馬永燦的像贊,他與另一澳洲華僑郭泉曾為建堂大力籌款。二樓入口兩旁還有何福堂夫婦、皮曉士和高露雲夫人的像贊。
合一堂擁有多個之最,包括香港最早自立的華人教會,及最早發展聖樂和推行青少年事工的教堂。早期多位核心成員曾參與香港的教育(如英華書院)、醫療(如雅麗氏利濟醫院)和百貨業(如先施、永安和大新),開創先河,不少更是香港和中國的前衛改革者。另外亦有教友身兼男青年會、女青年會和東華醫院的成員,部分獲政府委任為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如黃勝、韋玉、何啟和顏成坤等),可見這個華人教會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今天這塊美景之地只剩下屬於倫敦傳道會大樓(二級歷史建築)、正在重建的英華女學校(只保留屬於三級歷史建築的幼稚園課室),以及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一級歷史建築)。雅麗氏、何妙齡和那打素三間醫院已於1954年合併,1997年遷入大埔。荷李活道的雅麗氏醫院和道濟會堂舊址亦改建為住宅大廈,現在除了孫中山史蹟徑的介紹牌外,已無任何痕跡留下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及圖片獲《灼見名家》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