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就算輸,馮檢基會輸成咁?
為免多人出選而分薄票源,泛民日前舉行了所謂初選,有意出選九龍西的民協馮檢基,則在泛民開動宣傳機器圍剿之下,最終在初選中落敗。及後,吾友張景宜撰文,怪責馮檢基一開始不懂急流勇退,又抨擊民協當初不懂有系統地建立青訓,培育新人,擴大在九龍西的地盤,造成民協泡沫化。吾雖不是民協的支持者,但是看到張景宜的落井下石,實在忍不住要為基哥喊一下冤。
「老而不退」源於歷史因素
其實,一個政黨為了壯大自己的隊伍,必須培育第二梯隊,這只是一個「阿媽係女人」的道理。那麼,馮檢基和民協真的像張景宜所想一樣,從沒打算培育第二梯隊和接班人嘛?不是,早期民協有廖成利,後來則有譚國僑。他們也不是沒參加立法會選舉,廖成利還曾在95年立法局選舉,擊敗過當時的民建聯主席曾鈺成。
可是,培育第二梯隊,總要能人異士願意加入,而民協在九十年代的「又傾又砌」模式,卻是遭到當時的民主派支持者非議。當時民協面對的情況,有如當年走入中聯辦的民主黨,遭到其他民主派圍攻一樣。對當時的年青人來說,他們若要加入政黨,是選擇當時如日放中的民主黨,還是名聲已不太好的民協?答案可想而知。
況且,民協因香港的區議會選舉而崛起,靠着打地區「樁腳」,深耕細作而贏得選戰。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使用單議席單票制,這種選戰模式自然對民協有利。然而,立法會在回歸之後,改用中選區比例代表制,民協才會逼著一次又一次地,派名氣較高的馮檢基打頭陣。張景宜既然知道,民協曾派過兩次譚國僑出選而落敗,仍把問題純粹怪在馮檢基老而不退之上,無視選舉制度影響了民協的發展,實在有欠公允。
名氣成決定初選勝負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馮檢基在今次初選之中,最大的對手是姚松炎。姚松炎是1964年出生,已是54歲的人,絕對不是張景宜口中的「年輕新世代」。若說馮檢基今次輸給1986年出生,民主黨第二梯隊的袁海文,張景宜之言尚有一些說服力。然而,今次的民主派初選,參選人名氣是獲勝關鍵,而這卻是「年輕新世代」的政治短板。
事實上,不論姚松炎還是范國威,都做過立法會議員,名氣亦因而遠高過郭永健、張秀賢和袁海文,最終亦使三人在初選中,完全變成了陪跑。因此,民協派出做過立法會議員的馮檢基出選,在策略上是正確的,而他在今次初選中落敗,本來便跟民協有否培育第二梯隊,沒有直接關係。我們甚至可以預料,民協若派現任主席施德來出選的話,可能會輸得更加慘。
票站投票與民調落差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姚松炎帶著「DQ議員」的光環參選,外界亦已一早預料,馮檢基應該輸硬,但是泛民所公佈的初選結果,馮檢基卻是輸得很詭異。馮檢基在民調部份,只是輸給姚松炎15.75%,所謂的實體投票,竟然輸給姚松炎62.42%﹗其中一個實體票站位於石硤尾,這裡一直是民協的票倉,投票人數高達5387人,馮檢基三個票站的總得票,卻只有2036票,比民協譚國僑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中的得票,還要少527票!
民調跟實體投票之間,竟然出現如此巨大的落差,而民協長期植根九龍西,最終能夠動員的票,竟能少過一場普通的區議會選舉。這樣離奇的選舉結果,成因真的像張景宜所說一樣,純粹是因為馮檢基老而不退,民協沒培育第二梯隊,不肯讓位給「年輕新世代」嘛?還請看倌自行判斷。
(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鄭泳舜亦已表明有意參與立法會九龍西補選議席,前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則表明出選新界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