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中美「貿易戰」和解後續 中國進口格局或重寫

2018-05-24
 
AAA

con1.jpg

中美在貿易問題上化干戈為玉帛,但中國現有進口格局很可能重寫,美國產品的大舉進入勢必擠壓其他國家出口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顯著推高中國市場的競爭度,歐洲、韓國和日本的產品預計首當其衝。

中美本月19日發表經貿磋商聯合聲明,宣布中國將大量增加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削減對美貿易順差,當中包括增加購買美國農產品和原油等。美國財長姆努欽前天也向媒體透露,美國預期未來三到五年內,對華出口的農產品將增加三四成,能源出口增加一倍。

中國為實現縮小對美貿易順差的承諾,未來或許必在一定程度上讓美國產品優先進入,這意味著中國進口市場利益的重新分配。

有分析認為,中國市場雖然龐大,但是要縮減的貿易順差規模達上千億美元,中國難以在不改變向其他國家進口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未經中國官方權威證實的消息稱,中國在談判中答應削減對美貿易順差高達2000億美元(2700億新元)。

與美國競爭者首當其衝

華僑銀行經濟師謝棟銘預計,中國進口市場將上演替代效應。他接受《聯合早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如果美國基於國家安全理由,繼續限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就必須增加美國其他產品和服務進口。

“對中國來說,削減對美貿易順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同類產品,轉至從美國進口。但如果拿捏不當,可能會成為中國和其他國家貿易衝突的導火索。”

同美國產生直接競爭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將首當其衝。謝棟銘舉例,芯片目前位居中國進口商品金額首位,中國大量進口美國高科技芯片,勢必影響韓國三星、台積電等企業。此外,中國增加進口美國汽車,也會威脅德國、日本等國家汽車制造商的中國市場份額。

已有歐洲國家開始擔心,中國會把貿易順差轉移到自己國家。法國經濟部長勒邁爾前天就警告,如果歐洲不強硬起來,可能成為中美達成協議的犧牲品。

他批評:“美國想讓歐洲和歐洲國家為中國的惡劣行為買單。這對(美國)盟友而言,是完全荒謬和不可理解的。”

進口企業須適應

中國消費水平提高新局面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受訪時指出,美歐產業競爭激烈,在出口的大門類中90%呈高度競爭狀態,歐洲企業未來必須適應一個競爭度更高的中國市場。

他說,最終決定中國進口格局的還是市場,無論是美國或其他國家的企業,要在中國市場佔一席之地,必須適應中國消費水平提高後的新局面。

不過,中美經貿共識對第三方國家的外溢效應並非全然負面,受訪學者也指出,中美兩大經濟體做大貿易蛋糕,將支持全球經濟穩定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分析,美國在金融服務、技術等領域的比較優勢明顯,其他國家擔心在中國市場受到擠壓並不意外。但他相信,相對於中美貿易衝突加深、相互提高關稅的“貿易戰”局面,中美擴大雙邊貿易,對刺激投資和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正面效應更大。

美國近期正和歐盟、日本等因為鋼鋁關稅問題膠著不下,歐盟5月18日向世界貿易組織表示,已經準備向美國採取報復措施。

針對歐洲國家擔憂美國極可能依仗與中國的經貿共識向傳統盟友施壓,崔洪建指出,中國和歐盟在應對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時需要尋求共同立場,甚至展開合作;但面對與美國的貿易糾紛時,則都得從各自立場出發解決問題。

他說:“歐洲有一部分人一直想把事情往中國身上扯,希望把中國推出去保全歐洲,但中美和美歐貿易摩擦的矛盾點並不一樣,歐洲更需要找尋自身的立場同美國談判。”

 

文章原刊於微信公眾號《獅說新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雷蒙多訪華反映了美國既想擴大又想限制對華貿易的矛盾心態。美國既要考慮追求更高水平自由貿易、繼續深化全球分工網絡和國際統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又要考慮徹底轉向排他性市場分割和技術控制、破壞過去一手締造的全球供應鏈的成本。

    馬雪  2023-09-11